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新素园石谱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8029164
  • 作      者:
    展望著
  • 出 版 社 :
    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展望,1962年生于北京。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现居北京。代表作品有观念雕塑及装置《中山装系列》、《假山石系列》、《都市山水系列》等。20002004年期间,策划实施了包括〔公海浮石〕、〔珠峰计划〕、〔新补天计划〕以及〔镶长城〕等在内的一系列具有公共性的个人艺术计划。<br>    不锈钢假山石是他最具特色的创造,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旧金山最新建成的迪扬美术馆均将其作为首次收藏的中国当代雕塑品。2008年伦敦大英博物馆为庆祝〔中国年〕举办系列展示活动,以巨大的假山石放置于展场,为期一年,作为中国当今艺术的重要标志。<br>    1998年被日本《艺术手册》选人世界最关注的艺术家100人,2003年作品《都市山水》入选威尼斯双年展首次设立的中国国家馆;2006年获马爹利年度非凡艺术人物奖。曾多次在世界各地举办个展。
展开
内容介绍
    《新素园石谱》讲述了他创作这些〔石头〕背后的故事,同时也从其个案,展现出目前中国现代艺术创作、批评、收藏、流通的基本状况。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现代艺术家展望创作了一系列不锈钢假山石雕塑,使传统文人欣赏的假山石以一种新颖奇异的方式进入当代的公共空间。
展开
精彩书摘
    有一次几个朋友来我家聚会,聊天当中,我把吃巧克力剥下的银纸揉在一起,捏成石头形状,想象我将来可能制造出的金属石头。朋友们都以为这个想法是我当时来的灵感,事实上,在那之前我已经开始构想制造不锈钢石头了。<br>    我做的第一块不锈钢假石头创作于1995年。多年以后,很多人问起“你是怎么想到做石头的”这个问题,我都很难回答。或者是忘了,或者是原因太多无法梳理,或者根本就是无来头的,就像“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指挥”。直到有一次在接受中国文化网站采访的时候,主持人菲菲因早先与我认识,意外地提起了一次聚会,才使我认真回想了一下如何制作的第一块不锈钢假山石。一个想法的诞生常常是出于自己也说不清楚的综合原因,当你思考的问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这个“果儿”就自然出现了。至于假山石构想的起因,在后文的西客站落选方案中将有叙述,我记得比较清楚的是第一次做石头的情况。<br>    我最早曾用锡纸拼贴过一张草图,只是那时还没有真正去做。不锈钢锻造是需要一定条件的,除了工具外,还要有人力、物力,经济上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我的老朋友齐建新介绍了一个在南京投资的香港公司,让我为他们在南京新建的娱乐场所创作一组挂在大堂墙壁上的雕塑,我立刻就把这个想法报给他们,想借用他们在金钱上的支持,完成这个作品实验,于是就有了这第一次的实际操作。如果以传统的假山石标准来说,我第一次选择的石头毫无可取之处,它的形状丝毫没有什么可赞美的特点,更不可能从任何“石谱”上找到它的出处。它是我委托打石头的朋友从北京房山找的,最大的一块80公分长,还有一些更小的石头块。<br>    不过,出处倒也不是绝对没有。这类石头被采石场的工人们称为“三尖葫芦头”。什么意思呢?就是指完全不能当作建筑材料、不可用的石头。因为它外形像一个葫芦,两头小,中间大,至少有三个尖角,无法切出方块。即使切出方块,也太小。如果进行人工消耗和刀具磨损的成本核算,根本划不来。因此,在采石场它是被弃用的石头,不用花钱就可以拿走。所以,当我委托采石场帮我找这类石头的时候,他们爽陕地回答我:那就是“三尖葫芦头”,不用花钱,随便给你拿。就这样我得到了这些免费的石头。<br>    对于石头的选择,自古以来,文人们都有自己的标准。但我一开始有这个想法,是以观念艺术的逻辑来思考的选择对象可以是世界上任何一块石头。理所当然,一块毫无用处的石头也可以。话说回来,也正因为无用,它才可以通过置换和再造,更显出新的价值,变腐朽为神奇。在一些广告片中,经常会有通过影像技术展现一瞬间改变物体材料的镜头,这些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是通过物质手段真实地再现这个虚拟的想象可就不那么容易了。<br>    不锈钢板通常都是用于装修或大型雕塑,因为加工难度大,一般都是应用在很大体块的地方,具有工业时代的美感特征。与不锈钢的特性正好相反,自然石头的形状和表面凹凸则是最没有规律可循的,因此,一开始我找的助手都说做不了这个东西。鉴于此,我只好亲自动手作示范。敲制的时候,声音大得出奇,可以说是震耳欲聋,我们通常会在耳朵里塞上一些棉花,以防留下后遗症。把钢板垫在石头上敲制,一般工人的习惯只是大概敲出凸凹,而我在自己进行操作后发现,只要借助一点錾子类的小工具,就可以把钢板打入石头的最凹处,这样看起来才有石头的效果,如果有很好的美术基础,做出来效果会更好,因为对于岩石方圆虚实平滑与凹凸等肌理效果的处理,可以显出每个人不同的水平。但更让助手难以对付的是按照我的要求还要抛成镜面,当不锈钢已经被打造得快成锡纸团的时候,抛光是非常困难的,但抛光对于这个作品来说又是非常重要的,后来大概过了两年时间,这个技术问题才真正解决。<br>    在当代艺术这方面,90年代初期多受意大利贫困艺术的影响,流行的方式是用朴素的材料做作品,学院的教育则以仿旧为能事,镜面光亮的东西被认为是有些“俗”气的。尽管在我们传统的美学中就有这种大俗大雅的思想,但如果不是美国杰夫·昆斯(Jeff Coons)的波普或艳俗艺术在90年代中期进入中国,我不知道当代的中国艺术圈何时会接受这种美学观念。我以为,古代的文化物体在当时出笼的时候都是崭新光亮的,是因为岁月的流逝导致的化学反应使得那些东西看起来陈旧,于是这种欣赏残旧的美由此诞生,这是一种感伤的美学,是对时间的追忆而非观念。虽然我以前也做过这类作品,但作为观念雕塑的实验,首先应该打破的就是这种怀旧的美学。抛光镜面对于自然石头本身是对立的极致,无论如何难做,作为观念的表达确是必须要达到的目标。<br>    另外一块编号为1/4的石头现存于南京滨湖休闲康乐中心。同时还配有六个小石块,装于墙壁,取名“乐”,“乐”在古代有很多意思,包括“游乐”、“音乐”,也包括艺术。编号为2/4的石头参加了由冷林组织策划的国内第一次中国当代艺术拍卖,现收藏于北京四合苑画廊李景汉先生的家中。<br>    展望用不锈钢来摹拓石头,使这些石头具有了完全人造的感觉。自然变成了需要想象的存在;现实成为人造幻觉的产物。这与其说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的现实延续,毋宁认为是现实力量无尽增长对创痛文化的一次修改。<br>    冷林,《90年代中国现代雕塑》,见《是我》,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页114-115。<br>    ……
展开
目录
    小引<br>    自序<br>    凡例<br>    卷之一<br>    三尖葫芦头<br>    第一次试做有洞的石头<br>    北京西客站落选方案<br>    北京新图——假山石改造方案<br>    幸福之家<br>    有玻璃罩的假山石<br>    御花园<br>    九个洞<br>    消失与隐匿<br>    最后的收藏<br>    坚忍的后背<br>    韩国人与假山石<br>    牙医的说法<br>    小狗与石头<br>    石树<br>    归隐之石<br>    双重对话<br>    沂蒙山巨石与“物的天堂”<br>    “北宋”遗石?<br>    悬浮之石<br>    诗境<br>    凝固的瞬间<br>    ……<br>    卷之二<br>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