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以及为什么需要对土地利用进行管理。其中所涉及的核心概念包括比较优势、集聚与规模经济、需求方和供给方的增长理论以及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等等。这些概念强调人口密度、空间集聚、经济增长杠杆以及城市发展管理背后的逻辑的重要性。因此,它们对于合理制定和实施土地利用规划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节 什么是城市<br> 世界各地对“城市”或“都市区”的划分标准各有不同,很难形成统一的定义。美国的人口普查把都市区定义为5万以上居民的中心城市,以及周围与中心城市有着高度社会经济融合地区的区域集合。其中,衡量社会经济融合程度的标准是中心城市与周围地区的交通流量的大小。其他国家则一般以2万居住人口作为定义都市区的最低人口标准。尽管划分标准不同,但各国对城市的定义都反映出一个相同的概念:城市或都市区是较其周围地区拥有更高人口密度的地区。另外,美国都市区的定义也非常强调都市区里整合的“劳动力市场”的概念,也就是说都市区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相当一部分的劳动力每天要从住宅通勤到都市区的中心区上班。因此,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都市区定义为离中心城区32kin的范围,且这些周围地区需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这些城区的劳动力在第一产业的就业率低于全国第一产业的平均就业率;2.这些城区过去10年的人口增长率高于整个区域的人口增长率。70年代末,大部分都市区超出了32km的地理范围,因此,32公里的标准被剔除了,被换上了新的条件。满足以下条件,中心城区周围的城区就属于都市区:1.至少有25%(美国)至50%(加拿大)的劳动力住在周围城区但在中心城区上班;2.至少有25%的劳动力住在城中心,但到周边城区上班。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