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现代剧场的演进:从大舞台到大剧院:a history from grand stage to grand theater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2102709
  • 作      者:
    卢向东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依时代发展为脉络,按年代序列及历史事件为线索,对中国现代剧场从功能组成、形式演进及运营方式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和研究。作者以多年来从事剧场设计的经验和敏锐的眼光,抓住中国现代剧场建筑发展这一切入点,从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交流和建筑技术等多方面进行论述,其中第一手资料占有相当大的分量,为该书的全面性和权威性提供了支持。它不仅是中国剧场发展史的重要补充,也是中国现代建筑史的重要补充。
展开
作者简介
    卢向东,1966年生人。曾就读于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分别获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硕士学位和清华大学博士学位。现就职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期从事建筑设计教学、研究、创作。此书即是作者研究西方剧场在中国发展历史的成果。作者特别关注西方建筑在中国的传播、演变,剧场建筑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类型,成为作者考察的立足点。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现代剧场不仅是中国剧场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现代建筑史的重要部分。本书试图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中外文化交流、技术等多方面入手,探索推动我国现代剧场发展的动力,描绘我国现代剧场发展的历史轨迹,并尝试对我国现代剧场的发展历史进行分期,建立我国现代剧场发展的研究框架。<br>    本书论述了从19世纪末西方剧场传入我国开始,直至目前的我国现代剧场发展过程。根据不同阶段我国现代剧场发展的特征,将其分别划分为“移植时期”、“自立时期”、“新中国初期”、“低谷时期”、“改革开放初期”、“大剧院时代”等六个主要时段,此外,另辟专章,研究了“延安时期”的演出场所,以便能够找寻新中国建立后由于与延安时期在政治上继承性而造成的影响我国现代剧场发展的因素。除了将剧场进行分期研究,本书还在最后两章论述了建筑声学、剧场设备技术对于我国现代剧场发展的影响,重视相关技术进步与剧场发展的互动关系。模仿西方剧场是我国现代剧场发展的主要方式,并且在学习西方剧场时,显示出了选择性。对于剧场现代化的追求是发展的一条主线,这一方面推动了我国剧场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对于现代化的理解偏差,也造成了目前剧场发展中的一些弊端。<br>    本书适用于建筑设计人员、剧场设计、戏剧行业人员。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移植时期的早期西式剧场之研究(19世纪末)<br>    1.1  背景<br>    一般认为,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我国近代史的开端。之后,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清政府被迫将许多城市开埠,不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在中国占领了不少城市,作为在中国进行各种活动的基地。比如:上海有所谓英国、法国、美国的租界,沙俄占用了哈尔滨,葡萄牙占用了澳门,德国和日本占用了青岛,等等。这些城市带有很强的殖民地特征,它一方面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屈辱,另一方面也将西方的文化直接移植到中国的土地上。在这些地区兴建的大量西式建筑中,也包括了本书研究对象——西式剧场。<br>    剧场,作为西方一种重要的建筑类型,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古希腊时代就有了完整的模式,在经历了演变之后,呈现出开放式舞台剧场和箱形舞台剧场(镜框式舞台剧场)两个主要分支,成为西方成熟的建筑类型。
展开
目录
序<br>绪言<br>第1章  移植时期的早期西式剧场之研究(19世纪末)<br>1.1  背景<br>1.2  中国最早的西式剧场——澳门岗顶剧院<br>1.3  早期重要的西式剧场——上海兰心剧院<br>第2章  模仿时期的改良剧场之研究(20世纪初)<br>2.1  改良剧场的动因<br>2.2  改良剧场的发展<br>2.3  小结<br>第3章  自立时期的剧场之研究(20世纪20~40年代)<br>3.1  本土化剧场的最初实践<br>3.2  中国建筑师的剧场设计走向成熟<br>3.3  外国建筑师在中国的剧场实践——移植剧场的并存<br>3.4  电影对剧场的影响<br>3.5  会堂的剧场化倾向<br>3.6  商业聚集效应下的剧场分布<br>3.7  小结<br>第4章  延安时期的演出场所——特殊区域的剧场<br>4.1  概况<br>4.2  延安时期主要的礼堂<br>4.3  礼堂的设计和建设研究<br>4.4  延安时期的主要演出场所<br>4.5  延安时期礼堂的特征分析及其影响<br>第5章  新中国初期的剧场之研究(20世纪50年代)<br>5.1  概况<br>5.2  国民经济恢复期的主要剧场活动<br>5.3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重要剧场及发展<br>5.4  大跃进时期的主要剧场设计和发展<br>5.5  北京成为剧场发展的中心<br>5.6  小结<br>第6章  低谷时期的剧场研究之研究(20世纪60—70年代)<br>6.1  概况<br>6.2  主要剧场介绍<br>6.3  外援剧场分析及其影响<br>6.4  小结<br>第7章  改革开放初期的剧场之研究(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中)<br>7.1  背景<br>7.2  20世纪70年代剧场影响时期的剧场发展<br>7.3  学习朝鲜剧场的活动及影响<br>7.4  剧场学术活动<br>7.5  20世纪80年代重要剧场介绍<br>7.6  剧场商业化、娱乐化倾向开端<br>7.7  小结<br>第8章  大剧院时代的剧场之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br>8.1  概况<br>8.2  上海大剧院<br>8.3  20世纪90年代末国家大剧院第二次设计<br>8.4  浙江地区的大剧院<br>8.5  广东地区的大剧院<br>8.6  外国建筑师在中国的剧场设计风潮<br>8.7  大剧院模式在中国的演变<br>8.8  剧场的新尝试<br>8.9  剧场学术的进展<br>8.10  剧场学术界关注的主要问题<br>8.11  小结<br>第9章  中国现代剧场的建筑声学设计发展<br>9.1  早期概况<br>9.2  20世纪50年代剧场建设与声学发展的互动<br>9.3  可调声学的发展及争论<br>9.4  剧场声学适应性——多功能问题主张<br>9.5  小结<br>附录:建筑声学优美音质的思考<br>第10章  剧场设备技术的发展及对剧场的影响<br>10.1  舞台设备研究的起步阶段<br>10.2  剧场设备研究机构及其贡献<br>10.3  舞台设备对剧场发展的影响<br>10.4  小结<br>结  语<br>参考文献<br>附录A  我国现代剧场发展大事记<br>附录B  我国近年兴建数个大剧院的主要技术数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