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世纪之交的华美乐章:哈尔滨“新艺术”建筑解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0952239
  • 作      者:
    梁玮男著
  • 出 版 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梁玮男,女,1972年10月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6年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大学建筑系,同年留校任教。2006年至今任教于北方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一直从事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城市设计教学与研究,近年来有十余篇文章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主要研究方向:西方近现代建筑、旧城保护与复兴、城市公共空间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世纪之交的华美乐章:哈尔滨“新艺术”建筑解析》的写作得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教研室各位同事的支持和帮助。感谢唐恢一教授、刘松茯教授、刘大平教授对《世纪之交的华美乐章:哈尔滨“新艺术”建筑解析》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世纪之交的华美乐章:哈尔滨“新艺术”建筑解析》的写作还得到哈尔滨市档案馆、黑龙江省图书馆以及市政协文史与学习委员会许多工作人员的帮助和支持。除注明外,《世纪之交的华美乐章:哈尔滨“新艺术”建筑解析》线条图参考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1998至2001级学生测绘作业。最后还要感谢给予我强大精神力量的亲人们。
展开
精彩书摘
    2.1传播与传播学概述<br>    “传播”的概念对于传播学研究的意义犹如“美”之于美学,而试图描述“传播”的含义并不容易,传播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定义,而本书显然没有必要过多地纠缠于学术上的争议。我们可以为传播下个简单明了的定义:传播是信息的双向流通过程。在英语中,传播一词“communication”源于拉丁语的“communis”,而“communis”的意思是共同分享某种东西。由此可见,传播是一种共享信息的过程。<br>    传播学者奥斯古德等人曾为“传播”下过这样的定义:“从最普通的意义上来说,传播是一个系统(信源),通过操纵可选择的符号去影响另一个系统(信宿),这些符号能够通过连接它们的信道得到传播。”这个定义虽然包含了传播过程的几个要素,但却忽略了传播的双向性,只把传播视为一种单向的信息流程,而强调传播的双向性恰恰在于表明反馈之于传播的重要性。<br>    在一系列百科全书的“传播”条目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几类不同定义所强调的不同方面。1980年版的《大英青少年百科全书》对“传播”所下的定义强调的是信息的共享:“传播一词起源于拉丁词communis,意思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事物共有或共享某物。所以,传播即共享信息,使传播者与传播对象双方相互理解。”<br>    1982年版的《美国大百科全书》指出,“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而言,传播是一连串活动,信息是其中重要的环节。这一连串活动连接发出信息的信源和译解信息的信宿。传播过程还涉及信息的制作、传递和接收”。这一定义强调的是信息,视它为传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br>    1982年版的《大英百科全书》引用了英国文艺评论家和作家I.A.理查兹(I.A.Richards)1928年所下的定义:“传播就是一个人的大脑对于它周围环境作出反应,使别人的大脑受到影响,并使之感受到相似的体验,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本身感受到的体验所引起的效应。”《大英百科全书》评论理查兹的定义:“在某些方面至今仍是最好的定义。”这个定义强调的是传播对传播对象的影响。
展开
目录
第1章 绪论<br>1.1 研究意义<br>1.2 研究现状与学术背景<br>1.3 研究方法与写作框架<br><br>第2章 传播学视阈的建筑创作与创新<br>2.1 传播与传播学概述<br>2.2 传播学的研究内容与模式<br>2.3 建筑创作中的传播要素<br>2.4 建筑创新散布研究<br>本章小结<br><br>第3章 哈尔滨“新艺术”建筑的创新信源<br>3.1 间接的创新信源——欧洲“新艺术”<br>3.2 直接的意见领袖——俄罗斯“新艺术”<br>本章小结<br><br>第4章 哈尔滨“新艺术”建筑的散布机制<br>4.1 哈尔滨“新艺术”建筑散布的前提<br>4.2 哈尔滨“新艺术”建筑之散布特征<br>本章小结<br><br>第5章 哈尔滨“新艺术”建筑的散布结果<br>5.1 哈尔滨“新艺术”建筑的分布<br>5.2 哈尔滨“新艺术”建筑之创新特征<br>5.3 哈尔滨“新艺术”建筑之细部要素<br>5.4 哈尔滨“新艺术”建筑之个案分析<br>5.5 哈尔滨“新艺术”建筑之室内设计<br>本章小结<br><br>第6章 哈尔滨“新艺术”建筑散布的尾声<br>6.1 “新艺术”建筑的折中化倾向<br>6.2 “新艺术”建筑的“装饰艺术”化倾向<br>6.3 现代主义思潮的萌发<br>6.4 “中华巴洛克”建筑对“新艺术”的重构<br>本章小结<br><br>第7章 哈尔滨“新艺术”建筑研究的启示<br>7.1 “适度创新”与“高度创新”<br>7.2 哈尔滨当代建筑创作与创新<br>本章小结<br>结论<br>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