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建筑美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2109562
  • 作      者:
    侯幼彬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侯幼彬,福建福州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现任哈尔滨建筑大学建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中国建筑师学会建筑理论与创作学术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建筑师学会委员、《华中建筑》名誉编委。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名为《中国建筑美学》,实际上中国建筑美学的涉及面很广,这里只是尽力把握住主干,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是综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体——木构架体系。概述中国古代建筑为何以木构架建筑为主干,分析其历史渊源和发展推力。提出了“综合推力说”,论证了自然力、材料力与社会力、心理力的多因子合力作用和不同时期、不同类型建筑中,强因子的转移、变化。扼要论述了木构架建筑体系所呈现的若干重要的特性。
  二是阐释中国建筑的构成形态和审美意匠。在单体建筑层次,探讨了中国建筑的“基本型”,揭示了官式建筑区分“正式”与“杂式”-的深刻意义。从“下分”台基、“中分”屋身和“上分”屋顶,对单体建筑的三大组成部分展开了构成形态、构成机制和审美意匠、审美机制的分析。在建筑组群层次,阐述了庭院式布局的缘由、作用和潜能。将庭院单元从功能性质上区分为五种基本类型和十种交叉类型,分析了庭院单元的构成特点和组群总体的构成机制。并对庭院式组群的空间特色和审美意匠作了较细致的论析。
  三是论述中国建筑所反映的理性精神。针对“理”的两种含义所构成的两种不同性质的“理性”,分别阐述了中国建筑的“伦理”理性精神和“物理”理性精神。前者主要分析在“礼”的制约下,中国建筑所呈现的突出礼制性建筑、强调建筑等级制和恪守“先王之制”,束缚创新意识的现象。后者主要论析中国建筑重视“以物为法”,在环境意识上强调因地制宜,在建筑构筑上注重因材致用,在设计意匠上体现因势利导的“贵因顺势”传统。
  四是专论中国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独特的美学问题——建筑意境。借鉴接受美学的理论,阐释了建筑意象和建筑意境的涵义。概述了建筑意境的三种构景方式和山水意象在中国建筑意境构成中的强因子作用。把建筑意境客体视为“召唤结构”,区分了意境构成中存在的“实境”与“虚境”和“实景”与“虚景”的两个层次的“虚实”,试图揭示出一直被认为颇为玄虚的建筑意境的生成机制。并从艺术接受的角度分析“鉴赏指引”的重要作用,论述中国建筑所呈现的“文学与建筑焊接”的独特现象,展述了中国建筑成功地运用“诗文指引”、“题名指引”、“题对指引”来拓宽意境蕴涵,触发接受者对意境的鉴赏敏感和领悟深度。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体——木构架体系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中国建筑和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并列为世界古老建筑的六大组成。中国古代建筑的主体——木构架建筑体系,在汉代已经基本形成,到唐代已达到成熟阶段,在世界建筑史上,是一支历史悠久、体系独特、分布地域广阔、遗产十分丰富,并且延绵不断,一直持续发展,完整地经历了古代全过程的重要建筑体系。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气温、湿度、雨量、地形和地表土层差别悬殊,地方性的建筑材料资源也大不相同,加上众多民族的不同生产特点和生活习俗的影响,使得中国古代建筑,除了占主体地位的木构架体系之外,还并存着干阑、井干、窑洞、土楼、碉房等多种其他建筑体系。而遍布于广大国土的木构架体系建筑自身,因为同样的原因,在基本构筑形态的共同性基础上,也带有地域性、民族性的许多差异。这样,中国古代建筑既存在着木构架体系与其他建筑体系之间并存、共处、相互渗透的“多元一体”现象,也存在着木构架体系内部统一的构筑形态与不同的地方特色熔于一炉的“多元一体”现象。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体——木构架体系
第一节  木构架建筑的历史渊源
一、原始建筑的两种主要构筑方式
二、木构架建筑的两大技术渊源
第二节  木构架建筑的发展推力
一、诸家学说
二、综合推力说
第三节  木构架建筑体系的若干特性
一、自然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
二、正统性、持续性和高度成熟性
三、包容性和独特性
第二章  单体建筑形态及其审美意匠
第一节  单体建筑的基本形态
一、平、立、剖面构成
二、基本型:一明两暗
三、“正式”和“杂式”
第二节  单体建筑的“下分”——台基
一、台基的原始功能和派生功能
二、台基形态与构成机制
三、程式演进与台基石权衡的完善
第三节  单体建筑的“中分”——屋身
一、屋身立面与内里空间
二、外檐装修与内檐装修
第四节  单体建筑的“上分”——屋顶
一、屋顶的单体形态
二、屋顶的组合形态
三、屋顶的审美意匠
第三章  建筑组群形态及其审美意匠
第一节  建筑组群的离散型布局
一、庭院式布局
二、非庭院式布局
第二节  庭院单元的基本类型
一、居住型庭院(A型庭院)
二、宫殿型庭院(B型庭院)
三、寺庙型庭院(C型庭院)
四、园林型庭院(D型庭院)
五、过渡型庭院(E型庭院)
六、交叉型庭院
第三节  庭院式组群的构成机制
一、组群总体构成
二、庭院单元构成
第四节  庭院式组群的空间特色和审美意匠
一、突出建筑的空间美
二、突出组群的时空构成
三、突出多层次的复合空间
四、突出“单体门”的铺垫作用
第四章  “礼”——中国建筑的“伦理”理性
第一节  宗庙为先:礼制性建筑占主导地位
一、坛、庙、宗祠
二、明堂
三、陵墓
四、朝、堂
五、阙、华表、牌坊
第二节  尊卑有序:建筑等级制被突出强调
一、严密的等级系列
二、理性的列等方式
第三节  述而不作:建筑创新意识受严重束缚
一、明堂现象
二、斗棋现象
三、仿木现象
第五章  “因”——中国建筑的“物理”理性
第一节  环境意识:因地制宜
一、风水:环境意识的扭曲表现
二、贵因顺势——风水环境的调适意识
三、体宜因借——文人哲匠的环境意向
第二节  构筑方式:因材致用
一、土木共济,发挥构架独特机制
二、就地取材,形成多元构筑形态
三、因物施巧,创造有机建筑形象
第三节  设计意匠:因势利导
一、总体规划例析:颐和园
二、空间布局例析:北京紫禁城
三、香道景观例析:乐山凌云寺
第六章  建筑意境及其生成机制
第一节  建筑意象与建筑意境
一、建筑意象
二、建筑意境
第二节  建筑意境的构景方式
一、组景式构成
二、点景式构成
三、观景式构成
第三节  建筑意境的强因子:山水意象
一、山水意象化的儒道基因
二、山水意象的多元意蕴
三、隐逸生活与山水意象的高雅化
第四节  建筑意境客体的召唤结构
一、第一层次虚实——实境与虚境
二、第二层次虚实——实景与虚景
第五节  建筑意境接受的鉴赏指引
一、诗文指引
二、题名指引
三、题对指引
佘论:中国建筑的“硬”传统和“软”传统
后记
改版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