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教学的导师——刘宓庆教授与台湾师大之缘 <br>刘宓庆翻译教学思想研习 <br>自 序<br>第一章 翻译与翻译教学<br>1.0 概述:翻译教学的基本原则<br>1.1 翻译教学——在新世纪的起跑线上<br>1.2 翻译教学思想探讨<br>1.2.1 满足社会需求和目的语文化建设需求<br>1.2.2 翻译教学必须尽最大努力适应并指引翻译实务的发展<br>1.2.2.1 翻译标准的发展观和功能观<br>1.2.2.1.1 译文类别(品类)的多样化<br>1.2.2.1.2 译文预期功能(任务或目的)的强化 <br>1.2.2.1.3 译文取向的非单一化<br>1.2.3 翻译教学应尽最大努力适应素质教育和素质教学的要求<br>1.3 翻译教学的任务<br>1.3.0 翻译教学理论的指导思想<br>1.3.0.1 “意义获得”的依据——使用(uSe,appliCation)<br>1.3.0.2 翻译是一种“语言游戏”<br>1.3.1 翻译素质教学的任务之一:思维活动激发(意义把握指引)<br>1.3.2 翻译素质教学的任务之二:实务运作指导(实务技能培训)<br>1.3.3 翻译素质教学的任务之三:理论研究指导(理论课题研讨)<br>1.3.4 翻译素质教学的任务之四:指引学生如何操控译文,关注翻译的表现法论<br>1.3.5 翻译素质教学的任务之五:指引学生如何体认翻译,关注翻译的本体论<br>1.4 翻译教师任重道远<br>1.5 翻译素质教学的组织与实施<br>1.6 翻译硕士课程<br>1.7 认真开展翻译教学研究<br>1.8 结语<br><br>第二章 翻译实务教学<br>2.0 概述<br>2.1 作为基本功训练组成部分的翻译教学(rrBS)<br>2.1.1 听、说、读、写、译“五会并举”论<br>2.1.1.1 翻译的认知功能:“译”是达致外语教学基本目标的有效手段<br>2.1.1.2 翻译的检测功能:“译”是检测外语教学整体质量的必要手段<br>2.1.2 TTBS猖教学法指引(didactive guidehnes)<br>2.1.2.1 以“读、写”带“译”,以“译”促“读、写”<br>2.1.2.2 随文举论,以论带译<br>2.1.2.3 归纳综合,适时小结<br>2.1.2.4 制订计划,突出重点<br>2.1.3 关于TmS的教学要领 <br>2.2 作为专业技能训练的翻译教学(TTPS)<br>2.2.0 概述<br>2.2.1 汉译英实务教学主要课题提示<br>2.2.1.1 汉英词语对比<br>2.2.1.2 汉英句法基本差异(一):汉英句子的主语比较<br>2.2.1.3 汉英句法基本差异(二):汉语谓语动词的分析和翻译<br>2.2.1.4 被动语态的翻译(一):汉译英<br>2.2.1.5 汉译英中的主谓定位<br>2.2.1.6 汉译英中的句子整合问题<br>2.2.1.7 汉译英中的文化问题<br>2.2.2 英译汉实务教学主要课题提示<br>2.2.2.1 意义-意向获得的操作指引<br>2.2.2.2 翻译中的理解与文本解读问题<br>2.2.2.3 可译性问题的操作指引<br>2.2.2.4 汉英用词构句的翻译操作指引<br>2.2.2.5 被动语态的翻译(二):英译汉<br>2.2.2.6 英语虚拟语气的汉译操作指引<br>2.2.2.7 英译汉表现法操作指引<br>2.2.2.8 关于译文的类别问题<br>2.2.3 TTPS教学法指引(didactive g、aidelines)<br>2.2.3.1 TTPS教学法若干基本原则 <br>2.2.3.1.1 注重汉英比较<br>2.2.3.1.2 强化理论指导作用<br>2.2.3.1.3 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 <br>2.2.3.2 翻译教学“语言游戏”<br>2.2.3.2.1 基础阶段的实务课堂教学:辅助作业法<br>2.2.3.2.2 中级阶段的实务课堂教学:UAGT作业法.<br>2.2.3.2.3 高级阶段的翻译实务教学 <br>2.2.3.3 个别辅导<br>2.2.3.4 专题研讨与个案研讨<br>2.3 结语<br><br>第三章 翻译理论教学:初级阶段<br>3.0 概述<br>3.1 翻译理论教学的基本原则<br>3.2 理论教学主要课题<br>3.2.1 初级阶段主要课题提示<br>3.2.1.1 翻译学是与认知科学密切相关的经验科学<br>3.2.1.2 翻译理论的职能<br>3.2.1.3 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br>3.2.1.4 可译性是个开放系统<br>3.2.1.5 翻译的程序论(一):双语转换的语言生成程序<br>3.2.1.6 翻译的程序论(二):双语转换的语言操作程序<br>3.2.1.7 翻译的方法论(一):对应<br>3.2.1.8 翻译的方法论(二):替代<br>3.2.1.9 翻译的方法论(三):转换(C()nversion) <br>3.2.1.10 翻译的方法论(四):重写(改写rewriting) <br>3.2.1.11 译者与读者<br>3.2.1.12 译文操控的理论指引<br>3.3 结语<br><br>第四章 翻译理论教学:中级阶段<br>4.0 概述<br>4.1 翻译学学科架构——兼评J.S.Holmes的翻译学基本架构构想<br>4.2 意义对翻译学的意义<br>4.3 翻译的语境论<br>4.4 翻译的意向论<br>4.5 形式的功能观<br>4.6 翻译的表现论<br>4.6.1 动态模仿:翻译表现法基本游戏规則(一)<br>4.6.2 表现法受制于语境:翻译表现法基本游戏规則(二)<br>4.6.3 把握思维方式和风格的差异:翻译表现法基本游戏规則(三)<br>4.7 文化翻译探讨<br>4.8 翻译与审美<br>4.9 翻译审美探讨<br>4.9.1 翻译的审美表现<br>4.10 翻译中的逻辑问题<br>4.11 结语<br><br>第五章 翻译理论教学:高级阶段<br>5.0 概述:不同学科视角中的翻译观<br>5.1 传统译论视角中的翻译观<br>5.2 翻译与释义学<br>5.3 翻译与符号学<br>5.4 翻译与传播学<br>5.4.1 翻译传播(communication Via translation)<br>5.4.2 传播学视角中的意义转换<br>5.4.3 传播学的信息(意义)处理策略对翻译传播的启示<br>5.4.4 翻译与传播学的效果论<br>5.5 结语<br><br>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