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考研英语核心词汇速成胜经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00805727
  • 作      者:
    印建坤编著
  • 出 版 社 :
    群言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编辑推荐
    《考研英语真题核心词汇速成胜经》严格遵循“读真题、记单词”的单词背诵理念,将历年考研真题按题型分章节,把每一个核心词汇都提炼出来,除了列出音标、常考释义、例句之外,还给出了同义词、反义词、派生词及具体的考点,方便大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另外,在每篇真题文章后面都附有中文译文,使大家在背诵时能够把知识点与真题环境结合起来,用真题环境来促进对单词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在每个单元的最后还设计了词汇强化练习题,方便大家及时巩固学习成果。另外,为了方便大家随时随地与真题“亲密接触”,《考研英语真题核心词汇速成胜经(附光盘2011新东方考研英语培训教材)》还配有MP3,内含所有真题文章的录音。
展开
作者简介
    印建坤,郑州新东方学校校长。清华大学法律硕士,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考大型  英语测试学研究专家。著有《考研英语阅读理解精读100篇(基础版)》、《考研英语阅读理解精读100篇(高分版)》、《考研英语真题核心词汇速成胜经》、《考研英语写作范文100篇》、《考研英语命题思路透析及真题揭秘》等考研系列图书。
展开
内容介绍
    对于有志报考研究生的同学而言,考研英语词汇掌握得是否全面、到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最终的英语考试成绩。每每提到词汇,我的大部分学生都会问:“印老师,请问考研到底需要掌握多少词汇呢?”遇到这样的问题,我总是先反问一句:“假如一个人的词汇量是30,000,而另一个人的词汇量是3,000,请问这两个人谁的词汇量更大一些?”这时,大部分人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会30,000单词的人词汇量大。”的确,单从数字上看是这样的,但是如果那30,000单词都不是考研要考的词汇,那么记住这些词汇对于考研究竟有多大帮助呢?这个问题一深究,我的学生们大多是张口结舌。
展开
精彩书摘
    一、真题文章(1994年Text 1)<br>    The American econom~system is organized around a basicaHy private-enterprisemarket-oriented economy in which consumers largely determine what shall be produced by spending their money in the marketplace for those goods and services that they want most.Private businessmen,striving to make profits,produce these goods and services in competition with other businessmen;and the profit motive,operating under competitive pressures,largely determines how these goods and services are produced.<br>    Thus,in the American economic system it is the demand of individual consumers,coupled with the desire of businessmen to maximize profits and the desire of individuals to maximize their incomes,that together determine what shall be produced and how resources are used to produce it.<br>    An important factor in a market-oriented economy is the mechanism by which consumer demands can be expressed and responded to by producers.In the American economy,this mechanism is provided by a price system,a process in which prices rise and fall in response to relative demands of consumers and supplies offered by seller-producers.If the product is in short supply relative to the demand,the price wil be bid up and some consumers will be eliminatedfrom the market.If,on the other hand.producing more of a commodity results in reducing its cost,this will tend to increase the supply offered by seller‘producers,which in turn will lower the price and permit more consumers to buy the product.Thus,price is the regulating mechanism in the American economic system.<br>    The important factor in a private-enterprise economy is that individuals are allowed t0 own productive resources(private property),and they are permitted to hire labor.gain control over natural resources,and produce goods and services for sate at a profit.In the American economy,the concept of private property embraces not only the ownership of productive resources but also certain rights.including the right to determine the price of a product or to make a free contract with another private individual.<br>    二、参考译文<br>    美国的经济体系是围绕以私营企业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来进行组织的在这个体系中,通过在市场上花钱购买那些消费者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消费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将要生产什么。为了追逐利润,私营的商人们生产这些产品或提供这些服务,并和其他商人竞争,而这种竞争压力下的谋利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如何生产这些产品和提供服务。因此,在美国的经济体系下,消费者的个人需求,还有商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欲望以及个人对收入使用价值最大化的要求,这些加在一起共同决定了生产什么和怎样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生产。在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中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建立起一种机制使消费者的需求得以体现,并传达到生产者那里.在美国经济中,这一机制是由价格体系来提供,就是通过价格的涨落来袁现供求关系如果某种产品供不应求,价格就会上涨,部分消费者就会退出市场;相反,大批量生产某种商品导致成本降低。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完形填空<br>Unit 1 (1994年)<br>Unit 2 (1995年)<br>Unit 3 (1996年)<br>Unit 4 (1997年)<br>Unit 5 (1998年)<br>Unit 6 (1999年)<br>Unit 7 (2000年)<br>Unit 8 (2001年)<br>Unit 9 (2002年)<br>Unit 10 (2003年)<br>Unit 11 (2004年)<br>Unit 12 (2005年)<br>Unit 13 (2006年)<br>Unit 14 (2007年)<br>Unit 15 (2008年)<br>Unit 16 (2009年)<br>Unit 17 (2010年)<br><br>第二章  阅读理解(Part A)<br>Unit 1 (1994年)<br>Unit 2 (1994年)<br>Unit 3 (1994年)<br>Unit 4 (1994年)<br>Unit 5 (1994年)<br>Unit 6 (1995年)<br>Unit 7 (1995年)<br>Unit 8 (1995年)<br>Unit 9 (1995年)<br>Unit 10 (1995年)<br>Unit 11 (1996年)<br>Unit 12 (1996年)<br>Unit 13 (1996年)<br>Unit 14 (1996年)<br>Unit 15 (1996年)<br>Unit 16 (1997年)<br>Unit 17 (1997年)<br>Unit 18 (1997年)<br>Unit 19 (1997年)<br>Unit 20 (1997年)<br>Unit 21 (1998年)<br>Unit 22 (1998年)<br>Unit 23 (1998年)<br>Unit 24 (1998年)<br>Unit 25 (1998年)<br>Unit 26 (1999年)<br>Unit 27 (1999年)<br>Unit 28 (1999年)<br>Unit 29 (1999年)<br>Unit 30 (1999年)<br>Unit 31 (2000年)<br>Unit 32 (2000年)<br>Unit 33 (2000年)<br>Unit 34 (2000年)<br>Unit 35 (2000年)<br>Unit 36 (2001年)<br>Unit 37 (2001年)<br>Unit 38 (2001年)<br>Unit 39 (2001年)<br>Unit 40 (2001年)<br>Unit 41 (2002年)<br>Unit 42 (2002年)<br>Unit 43 (2002年)<br>Unit 44 (2002年)<br>Unit 45 (2003年)<br>Unit 46 (2003年)<br>Unit 47 (2003年)<br>Unit 48 (2003年)<br>Unit 49 (2004年)<br>Unit 50 (2004年)<br>Unit 51 (2004年)<br>Unit 52 (2004年)<br>Unit 53 (2005年)<br>Unit 54 (2005年)<br>Unit 55 (2005年)<br>Unit 56 (2005年)<br>Unit 57 (2006年)<br>Unit 58 (2006年)<br>Unit 59 (2006年)<br>Unit 60 (2006年)<br>Unit 61 (2007年)<br>Unit 62 (2007年)<br>Unit 63 (2007年)<br>Unit 64 (2007年)<br>Unit 65 (2008年)<br>Unit 66 (2008年)<br>Unit 67 (2008年)<br>Unit 68 (2008年)<br>Unit 69 (2009年)<br>Unit 70 (2009年)<br>Unit 71 (2009年)<br>Unit 72 (2009年)<br>Unit 73 (2010年)<br>Unit 74 (2010年)<br>Unit 75 (2010年)<br>Unit 76 (2010年)<br><br>第三章  阅读理解(Part B)<br>Unit 1 (2005年)<br>Unit 2 (2006年)<br>Unit 3 (2007年)<br>Unit 4 (2008年)<br>Unit 5 (2009年)<br>Unit 6 (2010年)<br><br>第四章  阅读理解(Part C)<br>Unit 1 (1994年)<br>Unit 2 (1995年)<br>Unit 3 (1996年)<br>Unit 4 (1997年)<br>Unit 5 (1998年)<br>Unit 6 (1999年)<br>Unit 7 (2000年)<br>Unit 8 (2001年)<br>Unit 9 (2002年)<br>Unit 10 (2003年)<br>Unit 11 (2004年)<br>Unit 12 (2005年)<br>Unit 13 (2006年)<br>Unit 14 (2007年)<br>Unit 15 (2008年)<br>Unit 16 (2009年)<br>Unit 17 (2010年)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