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斯基汉采用认知法来分析任务型学习。这种方法是基于学习者表征外语知识的差别。学习者(像本族语者一样)建构基于样品的体系和基于规则的体系。前者涉及到词汇的性质,包括分立词项和公式化的语言模块。该体系中的语言知识比较容易获取,十分适用于需要流利表达的情景。而后者是由语言模块的抽象表征组成的,因此,需要更多的加工过程。这种体系便于控制,但不利于流利的表达。当学习者创造性地建构话语和准确地表达话语时,这种体系尤其需要。斯基汉认为,语言使用者在强调流利性、准确性和复杂性的程度上各异。有些任务强调流利性,有些重视准确性,而有些则把重心放在复杂性上。流利性要求学习者把重点放在基于记忆的体系,获取和配置已有的语言模块。相反,准确性和复杂性要求学习者必须把注意力放在规则体系上,而这需要句法加工。可以说,朗的假设强调意义的协商,而斯基汉的方法重视学习者在流利性、准确性和复杂性方面的产出。
与前两种不同,尤尔(1997)的研究直接指向导致有效交际的任务加工。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任务的评价一般是以结果来界定的。也就是,任务的成功与失败取决于学习者是否达到预定目标。据此,尤尔提出了交际效度理论,他把交际分为两大维度:参照确定维度和角色选择维度。学习者在对交际参照进行编码时,需要具备感知参照特征的能力,需要具备参照对比的能力和参照编码的能力。角色选择维度关注学习者对交际对象的理解能力。他们必须能够分清对方话语的轻重、对话语进行推断,并认真反思推断,提供反馈,监控输出。他认为,影响学习者语言行为(相对语占能力而言)的主要原因是任务设计和实施程度。
其实,任务型学习与社会文化论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些研究表明了合作建构者话语中任务导向的实质(Crookes and Long,1993;Heritage,1997;Frawley,1997)。维果茨基的中介说、活动说和内化说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任务型学习的本质,作为知识的语言必须通过社会互动才能把规则内化。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