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专业在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课程设置与编排一直在不断地探索、改革、演变中趋向于更加合理。它的主要轨迹是:
1.一年级课程体系从来都是以提高语言能力、语言交际能力为主线,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融化在语言技能训练中,不单独设立课程。该阶段的课程编制完全随着汉语预备教育课程编制走,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只开一门精读课,即综合技能训练课,将听、说、读、写言语技能训练放在一门课当中,通过“讲练”再“复练”来实现。这一阶段对语言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十分重视,但对言语的专项技能特点及训练特点还没有充分认识到。
(2)进入第二阶段,取消了综合语言技能训练课,改为或以听说领先,或以读写打头,开设听说课、读写课、听力理解课、说话课、汉字课等,将语言专项技能的训练突出出来,不求语言知识的系统与完整,而只对语言功能和语用,特别是语言专项技能的特殊性给予了最多的关注。
(3)第三个阶段,即当前所实行的课程体系则是综合技能课与专项技能课并存,以综合课为主干,进行听、说、读、写综合技能训练,并注意语言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围绕、配合综合课再侧重专项技能训练,有计划地开设不同类型的专项技能训练课,用不同的方法训练不同的语言技能。
这三个阶段的三类课程编制模式体现了设计者对教学及课程认识的不懈探索,是一个不断前进、深化、完善的历史过程。从上述简单的历史回顾中可以看出,三个阶段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在如何处理综合技能训练、专项技能训练和语言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三者关系上的困惑与探索。它表明,科学地处理好三者的关系是基础阶段课程编制和教学的一个根本性问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三种模式是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这样一所以招收外国留学生为主,学生人数众多,无论是预备教育还是专业教育都有大量平行班可以开设许多课程的学校里出现的。绝大多数学校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