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白话文运动特别是太平天国实施的一系列语文改革,曾经取得相当可观的成绩。但是,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并没有完成;政治上的低潮导致文化上的逆流,原先就带有改良主义色彩的晚清白话文运动很快就几近销声匿迹。
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被窃国大盗袁世凯攫取后,政治上的封建复辟势力与文化教育界的封建复古主义者,纷纷重登历史舞台。或是再弹“尊孔读经”老调,或是又蹈“桐城、选学”旧轨,古文、文言文便随之充斥文化教育领域。渴望民主与自由的新潮知识分子决不甘心封建思想文化的反扑,一场新的白话文运动在“五四”前夕酝酿着,正待揭开“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的序幕。
1915年,正在美国东部留学的胡适,与同期留学的赵元任商量决定以“中国文学问题”作为留学生“文学与科学研究部”的年会讨论题目。胡适撰写的论文题目便是《如何可使吾国文言易于教授》。他在写这篇论文时,发现了古文之弊。他说:“汉文乃半死之文字,不当以教活文字之法教之。(活文字者,日用语言之文字,如英、法文是也,如吾国之白话是也。死文字者,如希腊、拉丁,非日用之语言,已陈死矣。半死文字者,以其中尚有日用之分子在也。如犬字是已死之文字,狗字是活字;乘马是死语,骑马是活语。故曰半死之文字也。)旧法不明此义,以为徒事朗诵,可得字义,此其受病之源。教死字之法,与教外国文字略相似,须用翻译之法,译死语为活语,所谓讲书是也。”胡适从世界语言文字发展的角度考察,认定古文是半死文字,而以白话为活文字,为他日后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及国文教授革新的主张做出了先声的呼唤。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