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大话方言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07400250
  • 作      者:
    易中天著
  • 出 版 社 :
    上海文化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编辑推荐
  读《大话方言》时忍俊不禁,欲罢不能,读后回味无穷,让人眼界大开,其被业内人士评价为是一部很有可读性的学术著作。
展开
内容介绍
  《大话方言》是易中天教授吕评历史细读城市之后又一部别具特色的语言力作。在书中,易中天涉足了自己全新的领域“语言学”,他对中国各地方言文化进行全面考察,并以其一贯风趣诙谐的笔调进行阐释,内容穿古越今、走州过省,追溯方言起源,展现方言特色。
  中国历来就有关于南方和北方的种种说法:南辕北辙、南征北战、南来北往、南下北上等等。这些说法都不能颠倒或互换。比如南辕北辙就不能说成北辕南辙,南征北战就不能说成是南战北征,同样,南腔北调也不能说成南调北腔。
展开
精彩书评
  易中天教授品评历史,细读城市之后又一部别具特色的语言力作。
  妙笔生花,语言诙谐,穿古越今,走州过省。追溯方言起源,展现方言特色,琢磨说话技巧,品味话中智慧。读时忍俊不禁,欲罢不能;读后回味无穷,眼界大开。
展开
精彩书摘
  外来语大量成为中国人的口头禅,其盛况空前最早大约是在汉唐之际。
  汉唐时期几乎有一千年之久,其间所谓“汉唐盛世”更是中国历史上很值得夸耀的辉煌时代。汉武帝好大喜功。在他手上,帝国的疆域竟扩张到两倍以上,广达五百万平方公里。唐太宗雄才大略。他采纳魏徵“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建议,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果然弄得九州臣服,八方来朝。什么突厥啦,吐蕃啦,高丽啦,日本啦,波斯啦,乃至亚美尼亚、东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半岛的大食,都一拨一拨地把使者和留学生派到中国来,心悦诚服地学习中国文化。于是大唐帝国便成了世界文化的中心。
  中心总是会名垂史册的。事实上现在我们使用的语言被称作“汉语”,或者被叫作“唐话”,就因为这两个朝代国力最雄厚,文化最繁荣,影响最深远,和世界的交往也最多。结果大家记得住的,便不是汉,就是唐。比如日语中当用汉字的语音有吴音、汉音、唐音三个系统。京都的京读作きょう,是吴音;京畿的京读作けい,是汉音;南京的京读作きん,是唐音。日本人渡海而来,上岸的地方是江南,最先学去的当然是吴音。汉音和唐音就有点名不副实了。所谓汉音,其实是模仿唐代中原语音的,但那时唐的名气还不如汉大,于是便被称作汉音。后来,宋元明清又不如唐,结果模仿宋元明清语音的又被称为唐音。尽管北宋当局一再要求各国改称中国为宋,却可惜收效甚微。这也怪不得人家,汉与唐,实在是“先前阔得多了”。
  语言学家萨丕尔(Sapir)有句名言:语言很少是自给自足的。日本人要学中国话,中国人也要从外国人那里借语言。事实上当两种异质文化发生关系时,影响从来就很少是单方面的。就算是打架吧,也会你一拳,我一脚,你在我身上划道口子,我在你身上留个伤疤。汉开拓,唐开放,与外部世界的交通联系自然频繁。张骞通西域,玄奘求佛经,饮食服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之类的东西也会跟着“搭便车”。至少是,西域既通,现成的词汇就不敷使用;佛经既得,外文的翻译就成了问题,因此汉唐两代,也就成了大量借词汇入民族公用语库,华夏民族语言大大丰富的时代。
  外来文化进
  入中国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那些外国有中国没有的东西,不知道该怎么叫。最便当的办法,自然是人家怎么叫咱们也怎么叫,这就是音译。但那时还没有汉语拼音,便只好找些读音相近的汉字来对付。这种办法,近现代也要用的,比如咖啡(coffee)、可可(cocoa)、坦克(tank)、苏打(soda.)、沙龙(salon)、逻辑(10gis)。苜蓿和葡萄也是。苜蓿和葡萄都来自大宛语,在伊朗语中分别是buksuk和budawa,读起来差不多。
  我们老祖宗做事,是相当认真的。虽说不过是音译,也不肯胡乱找些字来凑合,总希望不但听起来像那么回事,看起来也得有那么一点意思才好。比如葡萄原本翻译为蒲桃或蒲陶,后来几经斟酌,还是写成葡萄。因为葡萄既不是蒲(香蒲、昌蒲或蒲柳),也不是桃,更不是陶。写成葡萄,不但不会闹误会,而且还真有一嘟噜一嘟噜的感觉。
  
  这也是中文翻译的一贯精神;信、雅、达。所以,用“可口可乐”译cocacola,用“伟哥”译vigra,便被称为“神译”。其实,雷达(radar)和模特(model)也是译得很传神的。雷达,像雷电一样迅速传达;模特,模样既好,又很独特。
  不过古人的困难比我们大,可用之字既少,新鲜事物又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只好摸着石头过河。比如苜蓿就曾翻译为牧宿和目宿,琥珀则曾翻译为虎魄。但苜蓿毕竟不是放牧时睡觉或看得见的宿营地,琥珀也不是老虎的魂魄。译为牧宿、目宿、虎魄,怎么看怎么不对劲,于是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发明出新字来表示。除“琥”字古已有之外(琥是古代的一种礼器,即琥璜;或信物,即虎符),珀、苜、蓿,都是专门为此发明的。后来,但凡松柏树脂的化石都叫珀,如腊珀、金珀、明珀、水珀、花珀,只有红的才叫琥珀。
  最妙的是“佛”。前面说过,中国原本是没有佛的,所以佛教刚传人中国时,Buddha一词的译法也五花八门。没驮、勃驮、浮屠、浮图、佛图、佛陀,不一而足。最后选定了佛陀,简称为佛。因为没驮、勃驮实在怪异,让人看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浮屠、浮图也容易产生歧义。当然,也可以意译为“觉者”,但总觉得不过瘾。既不崇高,又没有神秘感,想来想去,还是佛陀好。佛的本义是仿佛,即所谓“见不审也”。像释迦牟尼佛祖这样的人,我们自然看不真切,惚兮恍兮,高深莫测。再说,佛这个字也妙不可言,既是人(有单人旁),又不是人(弗人),正好用来表示那悟得了无上正等正觉的非凡的人。何况鬼、神、仙、佛并列,也很整齐。所以,用佛来译Buddha,也是“神译”。
  比佛低一等的是菩萨,但这是中国人的说法。在原始佛教中,它本是释迦牟尼修行尚未成佛时的称号,全称是菩提萨■,即梵文Budhisattva的音译。其中,菩提(Budhi)即断绝烦恼成就涅槃的智慧和觉悟,萨堙■(Sattva)即心系众生,不但自己修成正果,还要救万民于水火,所以,一个人,如果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就会被称作“活菩萨”或“菩萨心肠”。菩萨低眉,金刚怒目,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佛家的世界很是丰富。
  阎罗也是音译,而且和菩萨一样,都是偷工减料,省掉了两个字,全称则是阎魔罗■(Yamaraja)。菩提萨■简称为菩萨,阎魔罗■简称为阎罗,并不光是为了省事,也是为了更容易为中国人所接受。你看菩萨和菩提萨■相比,阎罗和阎魔罗阁相比,是不是更有中国味儿?至于邬波驮耶(Upadhyaya)译为和尚,比丘尼(Bhiksuni)称作尼姑,就更是中国化。事实上菩萨、阎罗也好,和尚、尼姑也好,不但读音全变,意思也不尽相同,早就变成中国的名词,异国情调已经没有多少了。
展开
目录
总序:话说说话/1
南腔北调/1
一  南方与北方/3
二  南腔与北调/7
三  方言与官话/12
四  谁跟谁学/16
五  多样与统一/19
六  再说南方/24
七  再说北方/29
八  南征北战/32
朝秦暮楚/35
一  英雄与美人/37
二  行尽潇湘到洞庭/41
三  吴楚东南坼/44
四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48
五  一堆石头/52
六  杂交品种/57
东拉西扯/61
一  洋芋与土豆/63
二  胡番与西洋/67
三  佛国梵音/71
四  老母鸡变鸭/76
五  东边日出西边雨/80
六  引进与发明/85
七  外语与方言/89
死去活来/95
一  德律风与BBS/97
二  上海口头禅/1 01
三  北京流行语/l06
四  从头到尾/111
五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115
六  新与旧/119
张冠李戴/123
一  隔儿屁着凉大海棠/1 25
二  禁忌种种/1 28
三  说一不二/133
四  倒霉的蛋/137
五  蜜与屉/142
六  口彩/146
指桑骂槐/151
一  麻烦与趣味/153
二  吃不了兜着走/157
三  捣糨糊,还是倒江湖/162
四  活法与说法/167
五  雅与俗/171
六  再说雅俗/176
后记/17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