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南堤公园
地点: 廈门市集美学村
时间: 不详
面积: 不详
属性: 公园
风格: 人工造景式
特点: 闽南建筑的亭廊组合
南堤公园在集美学村临廈门大桥处,是个开放式园林。公园南面是大海,公园北面是龙舟池。最佳景观是环绕龙舟池的景观。园中建筑最大特色是亭廊组合,既可称为“亭”,也可称为“廊”,还可称为“榭”,它们不是单体建筑,而是三段式组合建筑。池北沿岸水中有三个组合式长亭。长亭多为中间二重擔歇山式,侧面单檐歇山式;中部重檐亭为四柱三间式,当心间开阔,梢间狭小。有一个组合亭在侧翼还加了两间廊,在廊端又加一单檐亭。另一个亭子主体是一间,但是面阔很宽,中间前后出抱厦一间。正中一组合亭更为壮观,中间两层三重檐,两翼加三间单层侧廊和双层端亭;二层为观景平台,廊上不做屋顶,只作平台;正中三重檐高楼用了三层斗拱,正面长脊凌空欲飞。池北还有一座三孔长桥,虽只三孔,但起坡很远,为堤与桥的结合。池南的亭也为廊亭,是三段式构图,中间为三间亭式,有抱厦临池;侧廊用琉璃瓦,端亭用六角盔顶,宝顶灰塑精美图案。
龙池水中有两个亭子,立于石台上,一为立面三间四柱歇山亭,一为平面四柱歇山亭。两亭都没有桥可通,只有划龙舟方可到达。公园平地上,全为草地。草地东面,也就是龙舟池东南角,有集美航天城、毛泽东像章馆和南顺鳄鱼园。
航天馆面积工500m’,分为序厅、航天模型厅、卫星发射演示厅和多功能航天科技知识放像厅。
毛泽东像章馆是一座以展示毛泽东像章为主线并结合珍章、错邮、雕瓷、绝卷、钱币、票证、名画、契约、针织、刺绣、印章、旧照、海漂等极丰富的民间收藏馆。其中毛泽东像章有一万多种,还有孙中山、邓小平的纪念章。
鳄鱼园是旅泰华侨陈天赐先生1999年开发的园中园,面积10000m’,内有一个表演池、三个观赏池,并设计建了大型可供儿童穿越爬行的鳄鱼雕塑和各类大小鳄鱼模型,并有来自工2个国家的200多条鳄角。
l2.厦门南湖公园
地点: 厦门市湖滨东路
时间: 不详
面积: 不详
属性: 公园
风格: 人工造景式
特点: 海鼓石
南湖公园在篑等湖南面。园林以曲池为中心,环池再布置景观。环池有水榭、水阁和海鼓石。其中以海鼓石最美,此景在东门(正门)的入口广场前面,它正好沿池东面。也是作为入口的塑石壁山。它当中有一个巨大的风动石,一腳支在下面的基石上,一侧斜靠在另一个巨石上,三石之间露出一个三角形空隙,既形态雄伟,又关系明确;左边还有几个大鼓石,体型巨大,类似礁岛。平坦的大草坪犹如大海的平静,粗犷的海鼓石正是心头的定心丸,从远处走到近处,从左边走到右边,它的各个立面都沉淀在心里,勾起人们童年梦想的回忆。沿池边漫步,再回头观望,水中礁石入水如沬浴,空中风动石出水如跳舞,无尽的遐想和无比的祝福都给了它。这一景观反映了闽南塑石的最高水平,是闽南塑石的代表作。
池南的水阁与码头连在一起,白磁砖贴面的双柱,红陶瓦贴面的圆顶,以及廊式码头、亭式门房,组成一幅色彩对比强烈而又不让人生厌的图景。到了这边,总想拾级而上,登阁俯瞰,望北面篑当湖,东面海鼓石。
池北的水榭是一个双坡顶的白色建筑,双坡前短后长,山面加斜向小屋,屋顶坡到地上,正面平台延伸出一条长廊,长廊立于水上。于是,这组并不复杂的水榭在蓝天之下,更显出它白色的纯净。走到里面,才发现,他原来是个茶室,闽南人常在此喝功夫茶。
公园儿童游乐去里面有一个仿海龟塑石滑坡,是闽南海洋文化的表现。在另一个茶厅里,更在市内作了曲水流畅景观,沿壁塑了一座微型假山。
13.菽庄花园
地点: 厦门市鼓浪屿
时间: P9P3年
面积: 约1hm
属性: 私家园林
风格: 人工造景式
特点: 闽南文人园
菽庄花园在鼓浪屿的南面,它是厦门人林尔嘉(1874—1951年)仿台北故居板桥花园而建的私家园林。中日甲午战爭后,根据《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守将林维源(林尔嘉之父)曾被台湾人民推举为民主国议长,1895年奉旨撤回内地,定居鼓浪屿。其子林尔嘉出生在厦门,六岁起到台湾居于林家的板桥花园,21岁随父回厦,十分想念台湾故居,于是建园。因他祖上以垦殖发家,故园名中有庄,又因他的字为叔藏,而菽庄与叔藏闽南语为谐音.故名“菽庄花园”,亦有“稻菽主人庄园”的意思。他以一万元润笔费请大总统徐世昌题“菽庄”园匾。
园林基本上是仿照台北的板桥花园,也参照了江南的名园,因选址海边,故可借景海边风景。虽说是参照了江南园林,但是不论从建筑还是从堆山上看,都是闽南风格,园林也处处体现了文人园的思想。园有十景:眉寿堂、壬秋阁、真率亭、四十四桥、招凉亭、顽石山房、十二洞天、亦爱吾庐、观潮楼、小兰亭。
入园前一路在山路上走,见不到海,进了园门,前面一壁,挡住去路,还是见不到海,回头一望,见门眉写道:“藏海”。这就是园林中的欲扬先抑。转过月洞门,绕过竹林,突然平台宽广,沙滩如银,海浪阵阵。原来在海中立一楼,名观潮楼,惜被台风吹倒后一直未复。沙滩边有壬秋阁,是因建阁时为农历壬戌年秋天,正是当年苏东坡《前赤壁賦》中写的“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而这里的眉寿堂,则是因主人的号为眉寿,语出《诗经·幽风·七月》的“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他把大儿取名小眉,二儿取名眉生。堂内有以他夫人的字命名的“蕙香室”,又称“谈瀛轩”,语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瀛洲,烟波微茫信难求”。
展开
岭南地区在中国古代是一个边远和落后的地区,南越、南汉两个王朝曾两度掀起岭南王室园林的建设高潮。唐宋两朝朝廷贬官的到来,使公共园林兴起。元明清时与外国的交往频繁之后,岭南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使岭南地域文化渐渐形成并表现于各个领域。元末明初“南园五子”在广州南园结诗社,明中叶“南园后五先生”在广州抗风轩结诗社,明末清初“岭南三大家”诗人,清末的“诗界革命”派、“近代岭南四家”诗派,近代“岭南画派”都对明清的岭南园林起过重大影响。明清仅广东就有私园五六十处,这足以说明岭南园林的历史及文化底蕴,只不过岭南文化一直不是中国的主流文化和当权文化,故它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四大古典名园的存在让世人不敢否认岭南园林的地位。岭南园林在现代走上了历史舞台,已由配角变成主角。在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宾馆酒家园林的兴起让岭南园林受到世人的瞩目,是它领导了中国宾馆酒家园林的潮流。改革开放后的20余年间,岭南园林又开创了中国园林的新奇迹,从主题公园、度假区园林、到住区园林一次次改变了中国新园林的方向。
涉足于岭南园林的研究是我作为一个闽南人的责任和骄傲。怀着一种责任感,我有意识地收集与岭南园林有关的文字图片资料,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我还进行了一次近两个月的岭南园林考察。走过了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四个省30多个城市,考察了近160余个园林,拍摄了近万张照片,因此,对岭南园林也有了更深的体会。
在考察和写作岭南园林的过程中,我得到过许多人的帮助,非常感谢这些老师、学者、同仁、同学和朋友,他们是彭一刚院士、邹德浓教授、王其亨教授、何镜堂院士、刘管平教授、邓其生教授、吴庆洲教授、苏苡、韦国荣、张韧、张英薪、游雄武、罗德超、曹劲、萧百兴、徐峰、王槐教、林红生、张俊、赵明文、吴云昆、吴林、赖国基、陈豪军、陈忡等,特别是邓其生教授和刘管平教授,他们对我的研究观点的形成和明朗起了很大的作用。
我的研究不过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我研究岭南园林之前,许多学者都从事过岭南园林的研究,他们的研究都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果,这些学者是夏昌世、彭一刚、叶荣贵、陈开庆、邓其生、莫伯治、陆元鼎、许绍基、吴劲章、周维权、史庆堂、杜汝俭、李恩山、甘伟林、成涛、杨宏烈、李乾朗、曾惠里、傅冠长、吴乾钊、王泽民、胡雨民、胡伟坚、彭长歆、莫育年、肖毅强、朱新国、孟丹、傅军、冷瑞华、林家奕、张代合、岑岭、吕建平、谢红宇等,这些人的著作或论文对本书的写作影响很大。此外,我也要感谢在编写和校稿过程中给予我帮助的袁逸倩女士和我的夫人李青坪。
刘庭风
2002年10月
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