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大凡一种新的文学样式,总是先从民间生活的土壤中萌发嫩芽的。词,也不例外。清代光绪二十六年(1900),甘肃敦煌莫高窟藏经石室被打开,遂昭示于天下的“敦煌曲子词”,被推尊为“倚声椎轮大辂”(朱孝臧《云谣集杂曲子跋》),这是词初期阶段民间创作的产物。其创作年代多无定论,大体以晚唐五代居多;但可以确定其中已有初盛唐时期的词作品。
敦煌曲子词作者阶层众多,作品题材广泛,“有边客游子之呻吟,忠臣义士之壮语,隐君子之怡情悦志,少年学子之热望与失望,以及佛子之赞颂,医生之歌诀”(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叙录》)等等。从词体尚未定型、词风朴素率直、艺术上还比较粗糙稚拙、情调也相当健康爽朗等方面,既可看出词草创阶段的具体特色,又可证明处于开创时期的民间词的内容也是十分丰富的。
产生于民间的曲子词,早在盛唐时便引起了诗客文士们学习创作的兴趣。现存最早的文人词,学术界有一种看法(笔者也同意这种看法)认为是盛唐大诗人李白的《菩萨蛮》和《忆秦娥》。其《忆秦娥》词曰:“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北宋词人李之仪(?-1117)所填的一首《忆秦娥》词,自己标明是“用太白韵”。词曰:“清溪咽,霜风洗出山头月。山头月。迎得云归,还送云别。
不知今是何时节,凌歊望断音尘绝。音尘绝。帆来帆去,天际双阙。”可见在北宋神宗年(1062-1085)前后,李白的词便受人重视,并被作为唱和的对象。作为文人词的辉煌开篇,这两首词在词史上特别引人瞩目;宋人黄昇的《唐宋诸贤绝妙词选》甚至尊二词为“百代词曲之祖”。到了中唐,文人创作词渐成风气。如果说《菩萨蛮》、《忆秦娥》是否为李白所作尚有争议的话,但到了中唐时期文人创作词则为不争之史实。中唐张志和、韦应物、戴叔伦、王建、刘禹锡、白居易等一批诗人,都留下了词作。这些词体制比较短小,大都是令词,如《渔歌子》、《调笑令》、《忆江南》等等,但内容并不狭窄。其中张志和的《渔歌子》五首,抒写隐逸情怀,词风清新平淡。问世后和者甚多,流风远及扶桑,日本弘仁十四年即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嵯峨天皇和皇女共写下十二首和词,不减唐人高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白居易写了三首《忆江南》,其一尤为脍炙人口。词曰:“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他的好朋友刘禹锡也写了两首《忆江南》,其中一首曰:“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泡露似沾巾。独坐亦含濒。”尤其珍贵的是词人自己在词题下自注:“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这是词史上有关依曲填词的最早记录,标志着词体已由“选词以配乐”的萌芽形态,逐渐发展到“由乐以定词”的相对成熟的阶段;同时也开了文人以词唱和的新风。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