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语气词与语气系统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33628667
  • 作      者:
    齐沪扬著
  • 出 版 社 :
    安徽敎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2
收藏
作者简介
  齐沪扬,男,浙江天台人,1950年出生于上海。1993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现为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院长、教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华东修辞学会理事,上海语文学会副秘书长,《修辞学习》编委,北京大学汉语言学研究中心、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延边大学兼职教授等职。
  齐沪扬教授从事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及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多年,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与教材编写经验。1987年起,在《中国语文》、《中国语言学报》、《语言文字应用》、《世界汉语教学》等杂志发表论文90余篇,出版专著《现代汉语空间问题研究》、《语气词与语气系统》、《传播语言学》、《现代汉语短语》,编写教材《汉语通论》、《新编现代汉语》(合作)、《现代汉语自学辅导》、《现代汉语自考测试2000题》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把语气看成是现代汉语语法的一个基本范畴,以大量的真实文本的语料为基础,在语气系统的范围内讨论语气词和相关语气成分的各种问题。在着重研究语气词的同时,对与语气表达相关的语气成分语气副词、助动词和叹词也进行了一定的考察。本书在构建了现代汉语语气系统后,在语气词的意义和功能,位置和配搭诸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特别对典型语气词“的”、“了”、“呢”、“吧”语法化过程进行了考察,从历时的角度对共时的问题进行了合理的解释。本书还将现代上海话的语气词和普通话的语气词进行对比研究,在方言的发展、语气词的规范化等问题上有所阐发。
展开
精彩书评
  总序
  马建忠的《马氏文通》一开头就谈到虚实划分的问题。他批评了曾国藩的说法。曾氏在解释刘向《说苑)中的“春风风人,夏雨雨人”时,说在这些两字相同的句法中,上一字为实字,下一字为虚字。其实,曾氏讲的是个别词的用法问题,而不是分类的问题。拿今天的术语来说,前边的“风”是指称,后边的“风”是陈述,这属于活用的范围。马建忠给词分类,目的是进行句法分析。他划分实词和虚词的标准是词的意义,即“有事理可解者曰实字,无解而惟
  以助实字之情态者曰虚字”。这种见解的影响深远,后来许多学者都采用了,大都认为有实在意义的是实宇,意义空灵的是虚宇。
  吕叔湘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題》中谈到虛实划分有不少分歧,认为原因是对意义的虚实有不同的看法。于是他说:“看来光在‘虛、实’二字上琢磨,不会有明确的结论;虚、实二类的分别,实用意义也不很大。”他这里说的“实用意义也不很大”,指的是以意义作标准来划分虛实没有多大的实用价值。他又说:“倒是可列举的词类(又叫封闭的类)和不能列举的词类(又叫开放的类)的分别,它的用处还大些。”按照他这个标准,代词当列入虚词,副词似宜列
  入实词。
  把可列举的词归为虚词,有什么意义呢?这个问题可以在《语法修辞讲话》中得到解答。书中指出:“虚字的数目远不及实字多,可是重要性远在它之上。一则虚字比实字用得频繁……其次,也是更重要的分别,实字的作用以它的本身为限,虚字的作用在它本身以外;用错一个实字只是错一个字而已,用错一个虚字就可能影响很大。”
  这样看来,“可以列举”只是一种表象,而“影响很大”才是实质。所谓影响,这里指的是虛词所具有的造句功能。有些学者把虚词称为功能词(function word),不是没有道理的。然而功能包括基本功能和连属功能。基本功能又可分为指称功能和陈述功能。名词的功能是指称,动词和形容词的功能是陈述。当然,指称和陈述可以互相转化。如“今天星期三”,“星期三”是名词,这里用于陈述。“说说容易”,“说说”是动词,这里用于“指称”。连属功能包括连接和附着。连词的作用是连接,语气词附着于句,介词附着于名词或其他词语,助词附着于词或短语,其中结构助词“的”有时也起连接作用。当然,连接或附着只是形式,这种种形式都表达特定的含义。如果我们着眼于功能,不妨把具有基本功能的词称为实词,具有连属功能的词称为虚词。采取这个标准,代词自然要划归实
  词了,因为它具有指称功能。副词呢,它本来是个大杂烩。C.CFries在他的The,Struclure of English中把副词分为两类,一类属功能词,如very.、quite、rcal等,一类属非功能词,如there、here、always等。他重视的是两类词出现的位置不同。从位置上来考察,人们公认的虚词都有定位的特点:语气词总是出现在句末;介词总是出现在名词或别的词语前边,组成介词短语;时态助词总是出现在动词性词语后边;结构助词一般出现在偏正短语中间,“的”有时附着在别的词语后边组成“的”字短语;连词一般出现在语句中间,有的也可以出现在句首,但永远不出现在句尾。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等实词都是不定位的,可以出现在语句的前边、后边或中间。副词呢,绝大多数能出现在句中或句首,只有极少数能出现在句尾,如“很”、“极”、“透”,通常还需加“了”。可以说,副词基本上是定位的,因此可以划归虚词。
  语言的学习和研究的重点在“区别”。从听和读的方面说,重在区别同异;从说和写的方面说,重在区别正误。把词区分为实词和虚词,再把虚词分成若干类别,这只能说是“浅尝”,当然不能就此为止。要达到既能帮助人们深入地学习汉语,又能为语言科学研究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启示的目的,必须对各类虚词分别作细致的描写,在此基础上加以解释,并总结出规律。这就是这一套丛书编写的主旨。
  张  斌
  2000年秋于上海师大
展开
精彩书摘
  1.3.2  同一词类的连用问题一直是语法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从副词的连用到形容词、助动词、名词的连用,这方面的论文为数不少。语气词连用在现代汉语里特别是口语里运用得很普遍,语气词连用的问题也一直被语法研究者关注着,但只是在一般语法教材上简略地提及,尚不见对语气词连用现象的专论。丁恒顺的论文可以说是为数不多的谈及语气词连用问题的论文。作者主要讨论了“的、了、么、吧、呢、啊”六个语气词的连用,认为这六个语气词连用的规律比较一致。论文分别讨论了“的了”、“的么(吗)”、“的呢”、“的吧”、“的啊”、“了么(吗)”、“了呢”、“了吧”、“么啊”、“呢啊”、“的么”、“了吧”等语气词在句子中连用的情况,观察细致,结论也比较可靠,应该说是近年来讨论语气词连用问题论文中较为优秀的一篇。”
  1.3.3  从句法分布角度切人对语气词的研究,对语法研究来说应该是最为需要的,特别是对自然语言理解和对外汉语教学,有实际的运用价值。尽管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还显得太少,但以往的研究有两点还是值得我们注意的:1)语气词是一个很容易受方言影响、受社会环境影响而产生变化的词类。新生语气词的产生和运用,已日益受到语法学者的重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日益增多。例如尹世超的论文研究北方方言区的新兴语气词“哈”,详细描写了“哈”在句中的八种不同的分布。“哈”所表示的语气意义主要是疑问语气,有时也可以是感叹语气或陈述语气。“哈”可以出现在句末,也可以出现在句中。”2)语气词句法位置通常看做在
  句末。近年来,句中位置上的语气词的功能和表示的意义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带来位置变动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是语法学者关心的问题。例如张伯江从近年来关于反复问句的讨论中所揭示的事实出发,用语法化理论分析,认为“吗”的位置是从句中走向句尾的。
  1.4  语气词的语用功能
  1.4.1  就语气词而言,语用层面的分析和研究极为重要。储诚志(1994)以“啊”为例,指出在话语篇章之中,一个句子能不能带“啊”,主要取决于“啊”的缓和语气的功能是否与说话人当时的心理状态和话语的语气要求相和谐。金立鑫对疑问句中的语气词“呢”也作了语用上的分析。作者在邵敬敏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解释为:“呢”附加在疑问句的后面,它的语用功能在于提醒说话人或者突出“根据当时的情况,对比目前所指的对象”,由于它和疑问句
  结合在一起,因此就使疑问句有了“请听话人注意,根据当时的情况,说话人想了解的对象的问题”的意思,并使这一意义得到凸现。张伯江(1999)认为,“吗”问句倾向于疑。原因有三:其一,“吗”问句经常用于反问,是完全不信的态度;其二,“吗”问句中含有肯定或否定性倾向的词语时,是怀疑的态度;其三,即使字面上是中性的问句,出现在非中性的语境里时,也可能含有怀疑的意义。这三者加在一起,就使具有怀疑倾向的“吗”问句的比例大大增加。
  1.4.2  黄国营把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很好地结合了起来,讨论了句末语气词在句法结构和语用结构上的层次问题。作者认为,位于句子线性序列末端的语气词,因为处在句法结构和语用结构的不同层次上,所以起着不同的作用,标示不同的语义结构。作者以实际例句具体讨论了主要语气词在句中层次空间的复杂情况,表明句末语气词既可能属于全句,也可能只属于宾语小句,还可能是上述两种情况的融合。作者通过分析进一步表明:语气词在句中可能进入的层次空间与不同语气词的不同性质有关,与主句句型有关,与宾语小句句型有关。对句末语气词层次、地位的解释,作者提出“行事语用成分删略”和“言语句型动态心理转换”的观点,对某些语法现象重加考察。
  1.4.3  语气词的语用研究十分重要,这是几乎所有的语言学家都注意到的问题。但是,语气词的功能会受到哪些语用因素制约和影响,语气词的语用性质表现在什么地方,语气词的语用特点与语义特点、句法特点之间是什么关系,语气词的语用因素是如何影响语义因素和句法因素的,上述种种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都是很值得进一步探讨的。
  2.其他语气成分的研究
  2.1  助动词的研究
  2.1.1  传统的对助动词的研究,往往着重于语义分析和句法结构上的分析。研究大致涉及到以下两个方面:
  1)助动词的范围。由于对助动词特性的认识上的不同,对助动词的范围历来有不同的认识。朱德熙列举了27个助动词,李临定列举了44个助动词,而马庆株列举的助动词多达58个。对
  助动词范围大小的不同处理,事实上反映了学者们在处理助动词与其他词类在划界上的不同看法。
  2)助动词的语法特点和句法功能。助动词通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而对其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看法也不一致。有的看做为状语,有的看做为谓语,还有的把助动词分为A类(表能力、意愿)和B类(表必要、可能、许可)。A类词在句子中充当谓语,B类词在句子中充当状语。对助动词句法功能上的不同看法,事实上反映了学者们对助动词自身语法特点归纳上的差异。
  2.1.2  对助动词在表达语气时的作用等问题论述较多的是贺阳和袁毓林。贺阳的论文中将汉语书面语的语气分为三类,即功能语气、评判语气和情感语气,认为助动词可以作为计算机识别语气类型的形式标志。例如模态语气、履义语气、能愿语气中的形式标志主要就是助动词。袁毓林在他的《现代汉语祈使句研究》中,也多次论述了助动词在祈使句的表达中的作用,例如肯定式祈使句中的一类是由助动词“应该、必须、要”等和动宾组合“给我”等做强调标记的。
  值得注意的还有两篇论文。马庆株的《能愿动词的意义与能愿结构的性质》中,从逻辑学的角度考察了助动词的语义类型,认为助动词的作用是“说明人们对事物的态度,即说话人对所说内容的真值承担何种责任和承担责任的程度”,按照逻辑上的模态义,将助动词分成可能、必要、愿望、必然、许可和估价六种。台湾忻爱丽的论文中,以助动词“应该”为例,分析了“应该”在表示“义务性情态”和“认知性情态”吋受到的不同句法因素的影响。论文对助动词在情态语气上的多义表现,作出了客观的分析和合理的解释。
  2.1.3  其实,国外文献对助动词的研究也与语气系统有关。正如我们在第一节1 1.2小节和1.1.3小节中说的那样,印欧语中,表达情态的几种语法手段中,情态动词也即相对于汉语中的助动词是列在首位的。毫无疑问,汉语的助动词肯定是表达语气范畴的一个重要的语法手段,特别是作为许多意志语气的形式标志,助动词的重要作用自不待言。从传统的对助动词的语义分析和句法分析的结果看,语气系统中的助动词可以分为表示可能的和表示意愿的两大类,大致如下:
  表示可能的:可能、会、可、可以、能、能够;
  表示意愿的:愿意、愿、情愿、想、要、想要、要想、肯、敢(表示
  愿望);
  得、应、应该、应当、该(表示必要):
  准、许、准许(表示许可)。
  2.2  语气副词的研究
  2.2.1  语气副词的地位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游移不定的,正如语气副词的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展开
目录
总  序
前  言
第一章  系统与结构
一  现代汉语语气系统
二  现代汉语语气系统的结构成分
三  现代汉语语气系统中的语气词与语气成分

第二章传承与发展
一  与语气词“的”、“了”虚化过程
有关的一些问题
二  语气词“吧”的历史演变和语法化历程
三  “呢”的意义分析和历史演变

第三章位置与配搭
一  语气词的位置选择和限制条件
二  语气词与其他语气成分的同现及使用

第四章意义与功能
一  语气系统中语气词的功能分析
二  语气系统中语气副词的功能分析
三  语气系统中助动词的功能分析

第五章比较与规范
一  现代上海话疑问语气词和疑问句式的运用
——兼谈普通话和方言的语气词比较
二  与语气词规范有关的一些问题
索  引
后  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