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形态和汉语语法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06689516
  • 作      者:
    卢英顺著
  • 出 版 社 :
    学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5
收藏
内容介绍
    《形态和汉语语法研究》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叙述了对汉语形态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形态和汉语语法研究》对汉语形态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作了简要的叙述。汉语的形态研究是伴随着汉语的词类研究而兴起的。在对形态的认识上存在着“狭认形态”派和“广义形态”派;与 此相联系的就是词类和形态的关系,狭义形态派认为词类的划分只能根据词形变化来进行,广义形态派则认为词类的划分应该根据词与词之间的结合能力和相互结合关系,这一点现在基本上达成了共识,但对形态认识的分歧却一直存在着。第二部分从跨语言的角度论述了形态的有关问题,指出狭义形态实质上是标示功能的,它是功能的反映。第三部分从广义形态出发,吸收了认知心理学的成果,根据词类范畴自身的性质提出了汉语词类划分的操作原则,同时也考察了汉语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形态特点。第四部分探讨了汉语中主语和宾语的形态特点。第五部分论述了语法范畴的含义,指出词形变化是语法手段,并进而探讨了现代汉语中的“延续体“和“数“的语法范畴。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汉语形态研究的历史和现状<br>1.1 汉语形态研究的历史<br>1.1.1 汉语形态的有无之争<br>1.1.2 对形态的不同理解<br>1.1.3 形态与词类划分<br>1.2 汉语形态研究的现状<br>第二章 “形态”概论<br>2.1 狭义形态的实质<br>2.1.1 狭义形态的种类<br>2.1.2 狭义形态的实质<br>2.2 词语之间的相互结合能力<br>2.3 语序、虚词<br>2.3.1 语序、虚词的语法作用<br>2.3.2 语序、虚词与狭义形态<br>2.4 形态的准确含义和分类<br>2.4.1 形态的准确含义<br>2.4.2 形态的分类<br>2.4.3 屈折形态与非屈折形态之间的关系<br>2.5 对形态选择的解释<br>2.5.1 形态的普遍性和特殊性<br>2.5.2 形态选择的功能主义解释<br>2.6 汉语形态的个性差异<br>2.6.1 修饰-被修饰关系<br>2.6.2 主谓关系和述宾关系<br>2.6.3 述补关系和状心关系<br>2.7 关于“语义句法”和“意合语法”问题<br>2.7.1 关于“语义句法”问题<br>2.7.2 关于“意合语法”问题<br>2.7.3 “语义句法”、“意合语法”提出的根源<br>2.8 (广义)形态与“分布“<br>2.9 形态与句法的关系<br>第三章 形态与汉语的词类划分<br>3.1 词类划分的操作原理<br>3.1.1 词类范畴的性质<br>3.1.2 词类划分的操作原理<br>3.1.3 原型分类与传统分类的几个相关问题<br>3.2 名词<br>3.2.1 名词研究述评<br>3.2.2 名词的形态特点<br>3.2.3 方位词问题<br>3.2.4 名词的次范畴<br>3.3 动词和形容词的形态特点<br>3.3.1 动词和形容词之间<br>3.3.2 动词和形容词合类:述词<br>3.3.3 汉语语法把动词、形容词两分的根源及不足<br>3.3.4 动词、形容词合类的好处<br>3.3.5 状态词:“雪白“类的归属<br>3.3.6 趋向动词问题<br>3.3.7 述词的次范畴<br>3.4 名词与述词之间<br>3.4.1 词的功能增益和兼类<br>3.4.2 词的功能退化和功能转移<br>第四章 形态和汉语的主宾语<br>4.1 主宾语问题研究的简单回顾<br>4.2 典型主语和典型宾语的形态特征<br>4.2.1 典型主语的形态特征<br>4.2.2 典型宾语的形态特征<br>4.3 主宾语与施事、受事<br>4.4 普通主语和普通宾语的形态特征<br>4.5 汉语主宾语例析<br>4.5.1 VP前单项NP的分析<br>4.5.2 VP前多项NP的分析<br>4.5.3 VP后NP的分析<br>4.5.4 语序和虚词在析句中的作用<br>4.5.5 主语后置和有标记<br>第五章 形态和汉语语法范畴<br>5.1 普通语言学对“语法范畴”的理解<br>5.2 形态和语法范畴的确定<br>5.3 现代汉语中的“体”范畴:延续体<br>5.3.1 “延续”的内涵<br>5.3.2 “下去”表延续<br>5.3.3 “下来”表延续<br>5.3.4 “下来体助”和“下去体助”表示“延续”时的比较<br>5.4 现代汉语“数”的语法范畴问题<br>5.4.1 -(e)s和“们”用法、性质的比较<br>5.4.2 汉语中“数”的语法范畴分析<br>5.4.3 结论<br>第六章 结束语<br>6.1 本文小结<br>6.2 尚待讨论的问题<br>6.3 结束语<br>附录1:关于主语问题的几点思考<br>附录2:关于主题的来源问题<br>附录3:论动词语后缀“了1”<br>语料来源<br>部分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