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训诂学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10815733
  • 作      者:
    邓志瑗著
  • 出 版 社 :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内容介绍
    训诂者,解释古代文献语言音义者也。训诂学者,研究训诂体式、内容、方法、流变者也。训诂讲究发明。没有发明,就没有真正的训诂。发者,发隐;明者,明幽。将隐幽抉发出来,晓喻众人就是发明。前人对古代经传史乘的疏证、诂传,用力之勤,令人钦佩。大多数的语言音义问题,多已得到解决,要在此基础上,有所发明,谈何容易?非能者莫为。
展开
精彩书摘
    (一)什么是训诂
    “训诂”亦作“诂训”,两字颠倒,始于秦汉之际鲁人毛亨的《毛诗诂训传》。其中“诂”字也可以写作“故”,所以《毛诗诂训传》,又写作《毛诗故训传》,而《汉书?艺文志》称“鲁申公为诗训故”,是“训诂”亦可写作“训故”。
    关于“训诂”的意义,据唐孔颖达《毛诗正义》的解释是:“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根据他这一个解释,可见“诂”,就是通古今异言,这与《说文。言部》对“诂”字的定义“训故言也”是一致的。所谓古今异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因时代的不同而产生的异言。如同是年岁的“年”,“夏日岁(取岁星行周天一次),商日祀(取四时祭祀一终),周日年(取禾一熟),唐、虞曰载(载,始也,取物终更始)(《尔雅?释天》)。一是因地区的不同而产生的异言。如同是往来的“往”,“逝,秦晋语也;徂,齐语也;适,宋鲁语也。”(扬雄《方言》卷一)至于“训”,则是“道物之貌”。所谓道物之貌,陆宗达先生认为:“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陆先生并进而认为:“这就不只是以词来解释词,而且要用较多的文字来达到疏通文意的目的。它包括对词的具体含义和色彩的说明,对句子结构的分析,对修辞手法的阐述,以及对古人思想观点和情感心理的发掘,内容十分丰富。它所解释的语言单位也不只是讯.还包括篇。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什么是训诂与训诂学
    (一)什么是训诂
    (二)什么是训诂学
    二、训诂学的任务与用途
    三、训诂学和古代汉语的关系
    
    第二章 训诂学发展简史
    一、训诂的萌芽与产生——先秦时期
    二、训诂的兴起——两汉时期
    (一)传注体的训诂书及其训诂学家
    (二)章句体的训诂书及其训诂学家
    (三)《尔雅》、《说文》、《方言》、《释名》体例的训诂书及其作者
    (四)特点
    三、训诂的扩展——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
    (一)魏晋南北朝阶段
    Ⅰ.训诂学家选介
    Ⅱ.训诂学著作选介
    (二)隋唐阶段
    Ⅰ.训诂学家选介
    Ⅱ.训诂学著作选介
    Ⅲ.本时期的特点
    四、训诂的衰弱——宋、元、明时期
    Ⅰ.训诂学家选介
    Ⅱ.训诂学著作选介
    Ⅲ.本时期的特点
    五、训诂的复兴、全盛与创新时期——清朝时期
    (一)训诂的复兴阶段——顺治、康熙、雍正三朝
    Ⅰ.训诂学家选介
    Ⅱ.训诂学著作选介
    Ⅲ.本时期的特点
    (二)训诂的全盛阶段——乾隆初期、中期
    Ⅰ.训诂学家选介
    Ⅱ.训诂学著作选介
    Ⅲ.本时期的特点
    (三)创新阶段——乾隆晚期和嘉庆朝(延至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五朝)
    Ⅰ.训诂学家选介
    Ⅱ.训诂学著作选介
    六、训诂的发展——民国时期
    工.训诂学家选介
    Ⅱ.训诂学著作选介
    
    第三章 训诂与文字、音韵、语法
    一、训诂与文字
    二、训诂与音韵
    三、训诂与语法
    
    第四章 训诂学的内容
    一、解释词义
    二、分析句读
    三、说明词法和句法
    (一)词法分析
    (二)句法分析
    四、说明修辞手段
    五、串讲文意
    六、分析篇章结构
    
    第五章 训诂学的方法
    一、形训——因形求义
    二、声训——因声求义
    (一)读音相同或相近(包括“音转”),意义也相同或
    相近
    (二)意义不同,因读音相同或相近而通借
    (三)以声音为线索,推寻语源
    三、义训——参比互证
    (一)同义为训
    (二)反义为训
    (三)义隔相训
    (四)连类及训
    (五)递相为训
    (六)推因
    (七)描写、说明、譬喻
    (八)义界
    
    第六章 训诂学的术语
    一、释义
    二、释音
    三、正误
    
    第七章 训诂学的运用
    一、训诂学与古籍整理
    (一)训诂与标点
    (二)训诂与校勘
    (三)训诂与注释
    (四)训诂与翻译
    二、训诂与中学文言文教学
    (一)训诂与词语教学
    (二)训诂与中学课本的校勘
    (三)训诂与指导学生翻译
    三、训诂与工具书的编纂
    (一)训诂与释义
    (二)训诂与注音
    四、训诂与汉语研究
    
    第八章 结束语
    一、训诂学的流弊及其产生根源
    二、训诂学当前面临的任务
    三、训诂学的前景展望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