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由本义解剖、剖分引申为分开、分散,再引申为松懈;“竟”由本义乐章终了引申为领土尽头、边境之意;“取”由本义捕取引申为古俗抢亲的娶女;“介”由本义铠甲引申为间隔,再引申为界限、边界;“毌”由本义贯穿引申为钱贯。后起形声字添加相关的形符明确表示这类引申义。就今字本身而言,是为古字的引申义造了专字即后出本字。今字的本义即古字的引申义。这类古今字也形成了同源字。
以上古今字的形成和演变发展情况充分证明,不但古字(含古异体字)可据以推求本义,今字同样可据以推求本义,甚至更有效更明确地推求本义。一、四两种情况通过字形推求本义则更需要依据今字。因古字原为假借字或用其引申义,唯今字才是该义的专字或后出本字。二、三两种情况中,古字原为古本字,可直接据形推求本义;而今字添加了相关的形符,则提供了表义类的形符外,又提供了兼表音义的声符,更能明确而准确地据以推求本义。
有一部分古今字是由古字讹变而形成的。一般说,今字既是古字的讹变,就失去了据形推求本义的线索。讹变了的形体成为无理据可言的笔划。如“奔”,金文作□,上像人挥动双臂跑动状,下三止表足的动作多次,从而推求出本义为快跑。今字止讹变为屮或十,已无理据可言。又如“春”,篆文以前的古文字从草从日屯声,隶变以后草、屯讹变为夫,全无理据可言。这类讹变成的今字不可据其字形推求本义。类似的例子还有:“为”由古文字役象之形讹变为猴形;“得”由古文字从贝讹变为从见或从日;“长”由古文字像人长发之形讹变为从儿从匕亡声;“乘”由古文字像人乘木上讹变为从入桀;等等。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