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编序言
一 本书的作者周有光先生
周有光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1906年1月13日出生于江苏常州。当这本论文集出版的时候,周先生已经进入百岁遐龄。我们选编这本论文集,为的是向读者推荐周先生的学术思想,同时也是向周先生百岁华诞表示祝贺:我们衷心祝愿这位令人敬仰的世纪老人健康长寿,青春永驻。
周有光先生原名周耀平。1923年就学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经济学。1925年因五卅惨案离校,改入由爱国师生创办的光华大学继续学习,1927年毕业。1927年至1948年,任教于光华大学、江苏教育学院、浙江教育学院等校;任职于江苏银行和新华银行,并由银行派驻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1949年上海解放后回国,任教于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和上海财经学院,讲授经济学,业余从事语言文字研究。1955年奉调到北京,进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周先生来到北京后,先后担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语言文学应用研究所研究员、《汉语大词典》学术顾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中方三编审之一、《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顾问委员会”中方三顾问之一、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名誉会长。20世纪50年代曾应邀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讲授汉字改革等课程。周先生还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教育组副组长。
半个多世纪以来,周先生在语言文字学领域辛勤耕耘、开拓创新,先后发表专著近30多部、论文300多篇,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周先生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研究的中心是中国语文现代化。他对中国语文现代化的理论做了全面的科学的阐释。
二 本书的主要论点
这本论文集选收了周先生的学术论文42篇。下面简要介绍这些论文的主要论点(有个别论点引自未收入这本文集的周先生的著作),供读者参考。
1.人类语言生活的历史进程。人类形成的时候语言就开始萌芽了。距今一万年前人类社会进入了农业化时代,在农业化时代的后五千年中人类创造并传播了文字。距今三百年前进入了工业化时代,工业化时代的语言生活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确立和普及国家共同语,另一件是发明、发展和推广传声技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时代的语言生活有两件突出的事情:一件是电子计算机的发明,电子计算机用于处理语言文字,并发展为信息网络;另一件是国际共同语的发展。文字、国家共同语、传声技术、电子计算机和国际共同语,这就是人类语言生活里先后出现的五件大事。其中的文字、传声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提高了语言的传播功能,国家共同语和国际共同语扩大了语言的流通范围。当前,发达国家的目标是推进信息化,发展中国家的目标是追赶工业化和信息化。
2.中国语文现代化的兴起与取得的成就。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与社会发展的这一总趋势相适应,兴起了中国语文现代化运动。一百多年前的中国语文生活的特点是:方言加文言,汉字繁难,文盲众多。这样落后的语文生活妨碍了教育的发展,影响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综观中国语文现代化一系列运动的要求,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语言的共同化,文体的口语化,文字的简便化和注音的字母化。到了现在,中国语文生活的特点已经发展为:普通话加现代白话文;汉字经过整理和规范化,繁难的程度有所降低,而且有了辅助汉字的汉语拼音。中国语文现代化支持了中国的现代化。
展望21世纪的华语和华文,它的变化趋势是:(1)规范的华语将在全世界华人中普遍推广。(2)汉字将成为定形、定量、规范统一的文字。(3)汉语拼音将帮助华文在网络上便利流通。
3.中国的双语言生活。现代是双语言时代,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既需要国家共同语,又需要国际共同语。日常生活和本国文化用国家共同语,国际事务和现代文化用国际共同语。中国的双语言原来是指推广普通话:从只会说方言,到既会说方言又会说普通话。方言是家庭和乡土语言,普通话是学校和社会语言,这是国内双语言。现在又有了第二种含意:就是从只会说普通话,到既会说普通话又会说英语,这是国际双语言。英语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国际共同语,它不仅没有阶级性,而且也没有国家的疆界。它是一条大家都可以走的世界公路,谁利用它,谁就得到方便。
4.汉字的两面性。任何文字都有技术和艺术的两面性,拼音文字技术性强而艺术性弱,汉字相反,技术性弱而艺术性强,汉字的艺术优势掩盖了技术劣势。在从古代文明转变到现代文明的历史转折时期,汉字既是古代文明的宝贝,又是现代文明的包袱。汉字难学难用,主要不在笔画繁,而在字数多。字符从多到少,从无定量到有定量,是文字进化的规律。为了降低汉字的学习和使用的困难,要限制汉字的字数,利用常用字,淘汰罕用字,实现汉字的规范化。同时发挥汉语拼音的作用,在汉字不便使用或不能使用的地方使用汉语拼音。
汉字学包括三个部分,就是:(1)历史汉字学;(2)现代汉字学;(3)外族汉字学。现代汉字学研究现代汉字的特性和问题,目的是为今天和明天的应用服务,减少汉字在现代生活中的不方便。
5.比较文字学的研究。为了找寻汉字在人类文字史上的地位,要研究比较文字学。为了给世界各种文字分类,要建立文字“三相”分类法。所谓“三相”就是文字特征的三个方面:符号形式、语言段落、表达方法。任何一种文字都有“三相”,“三相”的综合聚焦就是这种文字的类型。例如现代汉字属于“字符·语词和音节·表意和表音”的意音文字。综观5500年的历史,文字的发展方向是“表形、表意、表音”,个别文字如此,文字系统也如此。汉字在中国只有量变,没有质变。传到日本,从书写汉语到书写日语,从万叶假名变为平假名和片假名,这是从表意到表音的质变。文字的演变和发展是极其缓慢的。
文字有极强的惯性;历史越久,应用越广,惯性越强。不论你是喜欢汉字,还是讨厌汉字,下命令废除汉字是行不通的,也不会出现这样的命令。汉字在中国相当稳定,现在没有改为拼音文字的迹象,拼音只是一种辅助的表音工具。
6.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与推行。汉语拼音有三个原则:(1)拉丁化,采用世界使用最广的拉丁字母;(2)音素化,采用音素制的音节结构;(3)口语化,拼写北京语音的语音系统。汉语拼音有三个“不是”和三个“是”:(1)不是汉字拼音方案,而是汉语拼音方案。(2)不是方言拼音方案,而是普通话拼音方案。(3)不是文言拼音方案,而是白话拼音方案。《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使汉语的字母从“民族形式”到“国际形式”,从“国内使用”到“国际使用”,从“国家标准”到“国际标准”。汉语拼音方案是以音节为单位的拼写法规则。为了使汉语拼音能够拼写汉语,还必须建立汉语拼音正词法,也就是以词为单位的拼写规范。
7.中文信息处理的双轨制。为了使中文信息处理赶上时代的发展,必须采用双轨制:一方面有汉字的计算机,另一方面有汉语拼音的计算机。输入拼音、机器自动转换为汉字的“拼音转变法”已经成为中文信息处理的主流。中国语文要想在国际互联网上占有适当的位置,必须利用拼音正词法作为汉字文本的处理媒介。网络化离不开汉语拼音,离不开正词法。汉语拼音是电脑和中文的接口。开放的中国正在跟世界0??1???????0??1??????????????文化相互交流所必须经过的国际文化桥梁。
8.现代文化研究。语言文字是信息的载体,与文化密切相关。中国在现代化的路程上,一方面必须接受世界的先进文化,同时也必须吸收传统文化里的有益的成分。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是并行不悖的。利用传统的好处是:行远自迩、驾轻就熟,符合习惯、事半功倍,可是利用传统文化必须警惕食古不化、以古害今。华夏文化既有光环,又有阴影,阴影有时盖过了光环。高声歌颂光环而不敢正视阴影是自己欺骗自己,正视阴影是争取进步的起点。
以上的八个方面构成了中国语文现代化理论的科学体系,是周先生贡献给社会的宝贵财富。
三 中国语文现代化在争论中前进
周先生说:“中国的语文要不要改革,从‘五四’白话文运动起就是有争论的。白话文运动发展到简化汉字和拼音化,争论越来越大,而且争论从中国国内扩大到世界各地的华侨社区。有争论是好现象。真理愈辩愈明。批评是改进工作的动力。中国的文字改革是在争论中前进的。”“语文的前进思潮不断遇到复古思潮的阻拦,相互抵消力量,使改革欲行又止。”“中国语文的现代化是在一起一伏的波浪中前进的,因此进展缓慢。缓慢是语文演进的规律。在‘文化大革命’之后的今天,中国大陆的语文思潮进入一个新的复古时期。经验告诉我们,退潮之后会有涨潮。历史的总趋势是前进。”
我们认为,语文领域的复古思潮最终不能阻挡语文改革的进行。中国语文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一部分,它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得到多数民众的理解和拥护。试想:如果不推广普通话,只用方言,许多情况下交际就无法进行,还谈得上什么工业化和信息化?如果不用白话文,而用脱离口语、脱离现代生活的文言文,怎么能反映现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怎么能满足现代书面交际的需要?如果汉字不提倡规范化,书写费时费事,会给书面交际造成多少障碍,会给网络传输增加多少困难?如果不用汉语拼音,用反切或者注音字母,遇到汉字不便使用或不能使用的地方又该怎么办呢?上面说的这些问题都是知识分子和广大民众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遇到的。
2000年10月31日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标志着我国语言文字的管理走上了法治轨道。《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和注音工具。”普通话、规范汉字、汉语拼音这三样东西都是中国语文现代化的产物,都是我国语文生活沿着现代化方向前进而必须坚持的东西。
四 向周有光先生学习
我们要认真学习周有光先生关于语文现代化的论述,坚定中国语文改革前进的方向。语言文字研究可以分为本体研究与应用研究两个方面,中国语文研究的传统是重本体、轻应用。语文现代化研究属于应用研究,也往往受到轻视。周先生重视本体研究,但是绝不轻视应用研究,几十年来把语文现代化作为研究的重点。语文现代化从清末开始到20世纪50年代,时间不短了,遇到的问题也不少了,但是真正学术意义上的研究还很少;而周先生努力把语文现代化研究跟语言学挂钩,使语文现代化成为一门可以言之成理的系统学问,并且用它来指导实践。这是周先生对我国语文事业做出的贡献。我国的语文改革问题十分复杂。学习周先生的论著,可以帮助我们树立科学的语言观,分清语文改革里的是与非、前进与后退。
我们要学习周先生从世界来看中国。周先生是老一辈语言文字学家,已届耄耋之年,但是论学术思想他却一直走在时代的前面,不断提出新的思想,引导语文工作前进。周先生所以能够这样,重要的原因是他有世界的眼光,能从世界来看中国。他研究语文问题,从来不把中国和世界分隔开来,而是把中国放在世界的范围内、作为世界的一部分。再加上他博学多识、学贯中西,所以能高屋建瓴,洞悉事物的本质,提出具有指导意义的意见。
我们要学习周先生勤奋不息、勤于笔耕的精神。周先生在学术研究上尽管已经取得丰硕成果,但他并不满足,仍在努力获取新知。他的阅读范围广,阅读效率高。82岁学电脑,93岁出版专著《比较文字学初探》,这在中国学术界是少见的。
周先生的学术思想蕴藉精深、广博邃密。这本论文集选收的文章只是周先生著作的一小部分,要研究周先生的学术思想还必须认真研读他的专著,例如《汉字改革概论》、《中国语文纵横谈》、《中国语文的时代演进》、《世界文字发展史》、《比较文字学初探》等。我们相信,这本论文集的出版将会使更多的人有机会阅读周先生的著作,这对中国语文事业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苏培成
2004年8月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