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字的味道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208064601
  • 作      者:
    郝铭鉴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编辑推荐
  你好,我是郝铭鉴。一个编龄不短,编书不多的老出版人。一个热爱教师工作、缺乏教学实践的大学兼职教授。一个热心语文规范、未经严格训练的编外语文工作者。来来来,学海无涯,文字有味,一起品尝如何?
  本书是一部兼学术专论和大众知识普及的语言文字类读物。全书分十个专栏,100篇短文。内容涉及人们日常阅读、学习和交流中常见的语言文字问题。
展开
作者简介
  郝铭鉴,著名语言学家、编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兼职教授。曾任上海文艺出版总社副社长、上海文化出版社总编辑,现任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编辑委员会主任,《咬文嚼字》主编、《编辑学刊》主编。全国语文报刊协会副会长。1997年、2002年获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04年获上海市出版人奖金奖。
展开
内容介绍
  选了100篇短文,按照不同内容,勉强列出十个专题,称得上是典型的“十景病”。这些文字与其说是研究心得,不如说是职业副产品,其中大部分都是为了应付《咬文嚼字》的版面需要,强打精神在深夜时分“挤”出来的。细心的读者不难从中看出匆忙和惫。
  如果说敝帚自珍是写作者的人之常情的话,那么我是一个例外。刚开始发表一点东西时,兴奋之余还会剪贴下来后来便觉得多此一举。每次动笔,十有八九是“难产”,搜索枯肠,绞尽脑汁,但写完之后总能挥一挥手轻松作别,任其风吹雨打去。我几乎没有动过编集子的念头。有次老社长丁景唐先看到我30年前发表在《湘江文艺》上的东西,特意剪下来送我,灯下重读旧作,仿佛见到了失散多年的孩子。这如果不是材料相对集中,责任编辑又是高度负责,很可能仍半途而废。
  如果说言必有据、不厌其烦地交代出处是研究文章的基本风格的话,那么我是一个例外。我在下意识里有点抗拒注释。我欣赏大江东去,一泻千里,而不喜欢用什么脚注、尾注,把好端端的文字肢解得上气不接下气。这说明我缺乏学者的基本修养。我在动笔之前也许会东翻西捡,寻章摘句,但一旦进入写作状态,总想删繁就简,长话短说,可引可不引的书证尽量不引,可用一条书证的不用两条。我知道这样做的结果很可能是浅薄和直露,但我宁愿如此而不希望读者皮发麻。
  如果说字斟句酌、掂斤拨两是搞语言的人的一种职业特点的话,那么我是一个例外。我习惯于跟着感觉走,遇事往往“按捺不住”,说话往往不计后果。这时表达的肯定不是学术见解,而是一个文化人的主观向往,一个文字编辑的零星感悟,甚至是一个中文系毕业生的文化情绪。希腊有句民谚:“聪明的人根据经验说话,更聪明的人根据经验不说话。”可惜我是没有经验却喜欢脱口而出。也许正因如此,100篇短文便是100块靶子。然而差可自慰的是,我说的可能是闲话、傻话、错话,但不是套、空话、假话。
展开
精彩书摘
  这两首诗,也许都是游戏笔墨,但还是能看出“回马枪”的妙处的。这
  种手法,在现代诗歌创作中,其实也不乏其例。沙白同志有一首诗,开头几
  句是:“东海里面浪滔滔,滔滔浪里多少岛!远的远,近的近,大的大,小
  的小”,单读这几句,并不见得精彩,似乎还有点哕唆。但接着便是这样两
  句:“好像祖国伸开手,撒出了一把红玛瑙!”人们眼前顿时一亮,出现了
  一个奇异瑰丽的境界,前面显得平平的诗句,也跟着斐然生色。“远的远,
  近的近,大的大,小的小”,这时不但不觉得哕唆,相反,正因为经过作者
  这样一一指点,似乎才更感到真切,后面那个“撒”字也更显得生动。这些
  岛屿,无论是远是近,是大是小,全都光辉一片。
  平中见奇,其实就是以平托奇。平和奇,相反相成,构成了一个统一的
  艺术整体。有了“平”,“奇”才更为鲜明、强烈,所谓“不见平地,不显
  高山”;而有了“奇”,“平”才不致流于平淡、平板,而成了一种高明的
  “虚晃一枪”,成了相声表演中引人人胜的“铺垫”。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
  高超的构思艺术。以前面所引两首诗为例:“一片一片又一片”,接连这样
  类似的三句,看来是单调、重复的,但因为有了最后“飞人芦花都不见”一
  句,这种单调、重复反而造成了一种大雪纷飞、纷纷扬扬的艺术境界;而正
  因为有了前面的渲染和铺陈,“飞入芦花都不见”中的平常的“都”字,才
  有了魔术一般的魅力。同样,“一上一上又一上”也是单调、重复的,由于
  有了后面两句,这种单调、重复,仿佛使人看到了登攀者的身姿,听到了登
  攀者的足音;同时,也正是“一上一上”的反复重沓的节奏,使人产生了登
  临绝顶的感觉,这样,就更能领略到后面的“四海五湖皆一望”的壮观了。
  平中见奇,“奇”者,“警句”“诗眼”之谓也。这就要求作者在生活
  中要有独具慧眼的发现,否则,不管怎么构思,也只能是平铺直叙。(1980
  —02)
展开
目录
序/张斌
闲话讲在前头
语言是一面镜子
词序的奥妙
名人造字谈片
你看,你看,笔名的脸
巧联拾趣
灯谜,汉字的艺术
测字的智慧
“全聚德”的“德”字
由“李广射虎”想到“逸马杀犬”
诗歌中的“回马枪”

现在言归正传
“傢俬”现象
请个语文顾问,如何?
“错字风波”之我见
由“认知症”想到的
想起了太炎先生
纪校长“用典”面面观
从“死了”“死了”说起
语言的亲和度
净化荧屏
学会写“编辑体”

到名人家串门
鲁迅自有笔如刀
巴金的含金量——读《随想录》手稿本
朱光潜的座右铭
“润物细无声”——吕叔湘和《咬文嚼字》
章太炎弟子说“?”螺蛳
一个一生咬文嚼字的人
“当代毕昇”的语言魅力
黄楚九和“百龄机”
崔永元四两拨千斤
近观光头凌峰

醉里挑灯辨字
此“雀”非彼“鹊”
从“和合二仙”说起
说“分”道“份”
“迭”“叠”有别
“度”耶?“渡”耶?
“采”“彩”异同辨
说“联”道“连”
“秘”“密”的秘密
“垂涎”莫作“唾涎”
“吗”“嘛”辨略

梦中徘徊词林
“腊梅”还是“蜡梅”
“作料”和“佐料”之争
捣糨糊·掏糨糊·淘糨糊
道高乎?魔高乎?
“一剑封喉”当为“一箭封喉”
“掼榔头”溯源
“闷骚”考辨
“愿景”,你是谁呀?
“狙击”和“阻击”
“装潢”能否写作“装璜”

且来街头论语
“嘴里长脚”云云
从“泻停封”说起
菜单的病象
“一级点心”的悲哀
卖“老”和装“嫩”
侯哥,你叫什么名字?
小学生组词忧思录
秀色可餐
从“野尻眼镜”说到“土匪鸭”
唉,“超女”的书名

广告犹如“蟹脚”
为“蟹脚”把脉
“玩美女人”追议
品味“全心以赴”
“上当”小记
想起了柯灵
好想游宋城
“慢慢走,欣赏啊!”
闲话可口可乐
“叩门”欲何为
“出卖春天”?

小心词法陷阱
“茵”是什么
“莘莘”误人
“活灵活现”辨
少年不识“红灯区”
谁是“喋血”者
腰斩“出类拔萃”
歌王何时“恋栈”
这是“裸奔”吗
“坐怀不乱”几多乱
难矣哉,“烹小鲜”

规范仍须努力
说说“二楞妈”
只听“咣哨”一声
怪哉,钱衷书!
墓碑风波
“朱镕基”的“镕”字
别上“旧读”的当
《标点符号用法》有何修订
常见标点差错举隅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有何修订
数字用法常见差错举隅

且听下回分解
常用词十二问
成语十二问
地名十二问
作家笔名十二问
中药名十二问
菜肴名十二问
乐器名十二问
中华名胜十二问
称谓十二问
年龄别称十二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