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学进度的深入,语言相对困难的“正规”、“官方”讲话也应逐渐成为口译的内容,以适应未来翻译工作的需要。但语言的难度要适度,以不影响对讲话的主要思想的理解为前提。
语言达到一定难度后,安排内容的难度。内容的难度也必须考虑学员的接受能力和单元培训重点。例如,单元培训重点为外交翻译,可以从基层领导的一般交往讲话开始(开幕式、礼节性拜访、一般商务谈判),逐步过渡到主席、总理等国家首脑的讲话,答中外记者问等即席性相当强的讲话(中美外交谈判、
WTO谈判)。
讲话的长度一般从意群开始,即一完整思想的表达,时间掌握在大约1.5—3分钟。然后适当增加长度,最长不超过5分钟。这样规定是因为:(1)逐字逐句翻译不是职业翻译方法,逐句翻译容易造成语言翻译,翻译的结果似是而非;(2)语法上完整的一句话并不总能表达完整的意义,孤立的句子脱离语境会出现多义性,形成翻译的困难。
2.4,3录音、录像等材料的使用
首先应该说明,1)录音失真,而且没有直观效果,讲话人的手势、表情、临场的气氛等均无从得知。而这些正是口译与听力两门课的区别之一。2)录像材料可用,但内容上要把关,至
少要符合2.2.1中的要求。最好不使用录音或录像材料。
迫于无奈必须使用录音、录像等材料时,应该保证材料声音清楚,图像清晰,以及内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上课的教室最好配备相应的听力设备,如耳机,以避免回音给听力带来的无形噪音影响。录像和录音带的比例不能超过口译材料总量的三分“之一”
2.4.4教学进度
口译训练是技能训练,技能训练应该分步骤进行,只有在掌握单项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开始技能交叉综合训练。前面建议分五个单元进行口译训练,我们还可以将五个单元归纳为三个主要阶段:译前准备阶段,笔记训练阶段和综合能力训练阶段。
1)译前准备主要解决听什么、怎么听,学会在不记笔记的情况下借助认知知识并采用视觉化、形象化、现实化等方法记忆听到和理解的内容,面对信息作出积极反应,清楚表达听到的内容。穿插理论讲解和分析,“暂时忽略”表达用词的准确,强调理解和意义的再现是译前准备的主要任务。
非研究生班的理论讲解应该同口译训练紧密连接,口译程序的讲解贯穿在听辨、综合、分析、推理和意义再现的整个过程中,例如,在分析问题和错误时借助理论指出原因和纠正的办
法。指出翻译程序是。理解、脱离原语语言外壳、表达”并不困难,但让学员真正理解和掌握却需要分段分步骤完成,换句话说,理论讲解和运用同样应该分节操作。在整体介绍翻译程序
后,要按照“理解、意义记忆和意义表达’’顺序训练,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重点。
2)笔记训练也不能违背技能训练原则,同样应该分阶段、
有重点地进行。记笔记的意义、原则、方法及笔记同理解和表达的关系可以采用讲评、分析、演示等途径完成。尤其是笔记训练初期,要避免“放任自流”,避免只顾记笔记忘记听内容的倾向。如何启动被动记忆、用哪种语言记录、记多少为宜、为什么记录开头、结尾及有鲜明特点的表达方式、如何边记边分析等内容可以在整体介绍后循序渐进地操作训练。
口译综合训练进度可以首先从主题和语体方面考虑,讲话的选择可参考以下顺序:
1)学员熟悉主题的叙述类讲话;
2)学员熟悉主题的论述类讲话;
3)学员对主题相对陌生的叙述类和论述类讲话;
4)学员熟悉主题的讲话,但使用的语言非常考究;
5)学员不熟悉主题的各类讲话;
6)学员必须经过主题准备才能翻译的讲话;
7)学员必须进行术语准备才能翻译的描述类讲话;
8)修辞类(文学性较强的)讲话。
应该指出的是,没有任何一篇讲话属于纯粹的叙述、论述或描述语体,选择依据是讲话的主线。外译汉和汉译外翻译的比例和时间可根据学员情况决定。
综合训练期间,如果发现哪一方面出现“重大问题”,可以加大训练力度,增加训练时间,以求获得理想的效果。
2.5 结业水平测试
2.5.1 参加测试的考官
适当邀请职业口译人员和相关语种的教师参加评委会可以保证考试的公平,也可以从译人语的角度检查译员表达的正确性和逻辑性。评委会一般由三人组成,包括任课教师一名。
根据各学校目前的状况,组织三人以上口译测试小组有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小语种,邀请讲话人或外校教师有经费问题,口译测试还有场地和设备等问题。鉴于此,可以考虑两种不同的解决方式:一,本科生或研究牛的外泽中测试,可以充分利用本校条件,例如,有留学生的学校,教师事先提出要求,让学员出面请外语学伴,免去报酬,通过学员给他们上汉语课或一定时间的语言对练补偿。中译外时,可以请中国教师演讲,聘请外籍教师参加审评外语表达水平。虽然外籍教师不讲汉语,但他可以客观地评估学员的外语水平。翻译技能的检查主要依靠翻译课教师。中外教师联合考核是比较现实的,也是操作性较强的方法。二,翻译资格或水平测试必须具备前面提及的条件,严格按要求进行。
2.5.2 结业考试
考试旨在全面检查学员掌握口译技能的情况,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2.5.2.1 对发布信息的反应速度和态度
交传要求在发言人讲话结束2-3秒内立即开始翻译,不能带有口头禅,例如“就是”、“那个”、“这个”、“哦”……等常见语病,也不容许“陷入”笔记中不能自拔,译员的目光要同正常交际一样不时地投向听众,以了解其反应。
2.5.2.2 信息理解的完整率、准确率、清晰度和逻辑性
考试内容一般为论述性讲话,讲话人要尽量做到思路清楚,段落明显,可以有意安排适当的难点,如必须借助语言外知识才能理解的词汇,必须进行推理分析才能跟踪讲话思路的插曲等。信息内容没有丟失,理解上无误,表达准确,逻辑性强可以给基本分(约70-85%分);表达使用的语言严谨,表达方式切合交际环境和讲话者身份,最高可给90%分。其余分数取决于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
……
展开
半个月前,接到了刘和平从北京打来的电话,她告诉我说达尼卡·塞莱丝科维奇教授走了,我们一起发个唁电吧,声音沉重而哽咽,分明可感觉到她心中巨大的悲痛。过了一个星期,又接到了刘和平的来电,她说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准备出她的《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一书,我说好,这不是对塞莱丝科维奇教授最好的纪念吗!
我知道,《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一书写得很不轻松,或者可以说,这部书写得很苦。作为刘和平的同行,近几年来,我一直关注着她的翻译教学与研究的进展。我知道在十年前,她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鲍刚,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蔡小红自发组成了一个科研攻关小组,共同合作研究口泽理论与教学。他们走到一起,是因为有共同的志向,也因为他们在学术上与创立翻译释意派理论的塞莱丝科维奇教授和勒代雷教授有着共同的师承关系。他们先后都曾求学于巴黎第三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在两位女教授的门下或攻读译学博士学位,或进修合作。对这三位弟子,曾先后担任高级翻译学院院长的塞莱丝科维奇教授与勒代雷教授是赞赏有加,在我一九九八年赴法讲学期间,两位教授曾多次深情地跟我提起她们在中国的这几位弟子。我对她们说,这几位弟子是她们的骄傲,应该说,他们无愧于思师的培养、教诲与提携。在某种意义上,他们可以说是翻译释意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者、继承者,并且在传播与继承中发扬光大了他们的老师所开创的理论。鲍刚的《口译理论概述》,蔡小红的博士论文《交替传译思维过程与能力发展——对中国法语译员与学生交替传译活动进行实证研究》与刘和平的这部《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就是个有力的证明。
说《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写得很苦。是因为这部书是刘和平苦苦探索十年的结果,也因为在研究过程中她还经历了合作者鲍刚教授积劳成疾,四十二岁便早早离开这个世界而给她造成的心灵上的痛苦。当我捧着刘和平的这部著作细细研读时,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其沉甸甸的学术分量,更体味到了学术探索所蕴涵的一种崇高的精神。
近几年,与刘和平有不少交流与合作,我组织编著的《当代法国翻译理论》中,就有她写的“翻译释意派理论”一章。1997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办的国际翻译研讨会期间,我与应邀参加会议的塞莱丝科维奇教授就释意派理论有过一次深入的交谈,就是刘和平牵的线。后来,就鲍刚教授的著作和蔡小红的博士论文,我们也交换过意见。关于她的这部具有开拓意义的《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专著,她曾多次跟我谈起她的设想和具体写作计划。就我的了解,她的研究初衷是这样的:借助思维科学的研究成果,对口译的程序进行研究,进而揭示口译思维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探索口译思维的内在规律,从加强口译的技能意识人手,形成一套以分析、综合为基本手段的教学方法。所谓“推理教学法”,就我的理解,恐怕指的就是这种以人为本,旨在训练学生科学的翻译思维,激发学生的口译技能意识,提高学生口译技能的教学方法。细读全书,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基本上是按照这一初衷,去进行研究、探索的。在本书的第一章,我们特别注意到了作者所强调的以下三个观点:
其一:翻译不是单纯的从语言A到语言B的解码和编码,它涉及到思维机制的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