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感知和认识事物和动作的同时也感知和认识它们的性质和状态(简称“性状”)。事物在空间有“有界”和“无界”之分,动作在时间上有“有界”和“无界”之分,性状则在程度或量上有“有界”、“无界”之分。举例说,“白”这种颜色是事物的一种性状,“白”可以有各种程度上的差别,雪白是白,灰白也是白,“白”是对各种程度的白的概括,代表一个不定的“量幅”,或者说“白”表示的性状是“无界”的。相反,“雪白”和“灰白”则代表这个量幅上的某一段(“量段”)或某一点(“量点”)。⑥虽然它们跟其他白之间的界线是模糊的,但我们总是“觉得”有界线存在,它们表示的性状是“有界”的。同样,我们感知某人走路慢,“慢”是走路这一动作的性状,但“慢”是相对“快”而言,有各种程度不等的慢,“慢”代表一个量幅,是“无界”的。相反,“慢慢地”、“慢腾腾”、“很慢”则表示一定程度(较高程度)的慢,是“慢”的一个量段或量点,因而是“有界”的。要指出的是这种量上的有界和无界也是以人的主观估价为准。
性状的“有界”和“无界”在汉语语法中的表现就是形容词有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之分。朱德熙先生(1956)从语法功能(分布)出发把形容词分为这样两类,并指出两者的区别在于后者总是“跟一种量的观念……发生联系”,用我们的话说就是后者总是表示一定的量段或量点。状态形容词“雪白”、“慢腾腾”等因为是量点,所以不能像性质形容词“白”和“慢”那样再加“很”、“比较”、“非常”这样的程度词修饰,没有“很雪白”、“非常慢腾腾”的说法,而“很白”、“非常慢”已由量幅变为量点。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