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切韵》是否代表实际语言
我从未怀疑《切韵》是根据陆法言时代的标准话编写的。我们可以提出两个最基本的观点来支持这个看法。其一,这本书的编纂,像一般“今韵”类的韵书一样,志在“正音”(陆法言就是一位语文老师);编者自然会在个别地方参考别人的意见,但他绝无理由故意编一个混合体来为难想学标准话的人。其次,即使他有意编一个“混合体”,恐怕他也没有那个本事(我们也都没那本事),因为语言内在的语音系统是自然形成的,不是某一个人或某几个人能够为之编造的;退一步说,即使编造出来,也不会为群众所接受(所谓“世界语”Esperanto即为一例),而《切韵》是有体系的,也是说那种话的人群所接受的;难道《切韵》会是一个例外吗?
罗、柯引用了好几位前辈学者的说法来支持“混合体”之说,主要都是以《切韵》序为依据;这未免太简单化了。我们得承认,这些前辈在没有音位观念的时代,确实说过了头,既说《切韵》不代表一个单一的方言,又忙着为之“构拟”一个单一的音系,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当然会贻人口实。从这个角度看,我们还真得承认,罗、柯的说法是合乎逻辑的;你提出这样的前提,他们当然可以得出那样的结论(他们没这么说,而是“英雄所见略同”。)但我觉得,除了罗常培(“于当时的方音……无所不包”)和陆志韦(“代表六朝汉语的整个局面”)说得实在太过以外,其他几位在说该书“不代表一时一地之方言”的同时,都说得比较具体而含蓄。例如,张琨说:“综合许多以前……韵书中所提出的系统。”王力说:“有很明显的存古性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