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能被创造出来吗?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曾提出过“创造同人的本质和自然界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感觉”的命题。此所谓创造,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开拓,使之深化、广化、美化、敏化,达到新的水平,臻于新的境界。原始人有眼睛、耳朵,有视觉、听觉,能感知线条、色彩、音响,但却不能欣赏贝多芬的音乐、拉斐尔的美术。要从审美上感知、把握贝多芬的音乐、拉斐尔的美术,就必须使他们的听觉、视觉提高到相应的水平。创造不同于形成。所谓形成,不是人有意识地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计划进行培养的结果,而是在不知不觉间自然而然出现的,如桂林芦笛岩的奇观,如长江、黄河,而运河、长城、故宫则是纯然出自人的创造。语感的创造就是提高语感的品位、素质,使其适应于人的素质和言语世界的全部丰富性。语文教学要由“知识中心说”转向“语感中心说”,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语文素质,特别是语感素质;同时要彻底转变旧的教学观念。
语文教学的弊病,我以为病象虽在“教学”,而病根却往往是在“语文”,“语文”缺乏一定的根底,“教学”往往会越研究越糊涂,甚至还不如不研究的好。“语感中心说”除对语文教师的一般的语文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外,对其语感素质的要求更为严格。如果说“教参在手,万事不愁”者在“知识中心说”为主导的时期尚可滥竽其间的话,“语感中心说”就会让他不知所措。语感是一种感觉,有则有,无则无;深则深,浅则浅,无不可能假装为有,浅不可能假装为深,想装也装不出,起码是装不像。又不可能“移植”或“粘贴”,只能从心灵深处慢慢生长出来。有的人是“酒盲”,一千元一瓶的人头马与几元钱一瓶的劣质酒对他来说在味觉上没有任何区别。有的人“烟感”却较为灵敏,别想以次充好骗他蒙他,即使只有一丁点儿霉味,也能一闻就知,这是他长期反复品尝的结果,只有具有很高的语感素质,才能真正世界。小学、中学的语文学科的学习只不过是这一延续不断的过程中的一个更为自觉、更为有效的片段,它并不像“知识中心说”那样认为学习语文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的,而终结于初中或高中。
无论是为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还是出于“立人”这一教育的总目标,我以为由“知识中心说”向“语感中心说”的转变都是必要的。“语感中心说”是医治语文学科“丧魂失魄症”和“感觉麻痹症”的对症之药,是对“知识中心说”科学的扬弃,是21世纪语文教学新的路标。
第三节 “语感中心说”与语文教师
认识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而非工具学科,仅仅是跨人语文学科的第一道门槛,入门以后仍有可能走向别的人文园地,因为人文性的概念内涵极为丰富,几乎包罗诸如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等有关人自身完善的各个方面。语文教师若要真正登堂入室,还要进一步认识语文学科区别于旁的人文学科的基本特征,这就是语文学科主要是通过培养人的语感这一途径最终达到“立人”的目的的,它正是主要通过语感的培养在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同时使人不断趋向完善。也就是说,语文学科之所以是语文学科,是因为它之“立人”必须通过言语——语感这一中介,舍此中介即非语文学科。语文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他是通过创造人对言语世界深刻、全面、丰富的感觉而享有这一美誉的;否则他就不可能是一个及格的更不可能是优秀的语文教师。语感居于语文素质的核心,语感的培养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着眼点和归宿处,语文教师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是学生高品位语感的创造者,语文教学的困难之处也在于它必须创造学生高品位的语感。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