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少林镇山拳的由来
少林镇山拳是我国少林武术拳系中的优秀套路之一。它以刚健有力、朴实无华的风格,套路系统、内容充实、招法多变,利于实战的特点,在武术界独具一格,国内外久负盛名,深受武术爱好者的青睐。
少林镇山拳的形成和发展,实际上是经过历代僧众结合民间诸家流派,取长补短、相互交流促进、兼收并蓄、不断得到充实和提高的。
相传隋朝末年,人民不堪徭役、兵役之苦,纷纷起兵反隋。在唐王朝的统一战争中,少林寺护寺武僧曾帮助太宗李世民武装抗拒王士充,并擒提了王士充的侄子王仁则,为唐王朝的统一大业立了大功,因此受到了李世民的嘉奖。太宗继位后,曾封少林和尚为五晕和尚,准许吃肉饮酒,并准许建立兵营、招收僧兵,因此,少林名声大震,各方武术名家慕名而来,相互交流促进,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少林武术。
由于唐代武举制度的设立,民间习武之风盛行。至宋代仍沿袭了唐代的武举制度,并得到发展,民间自发组织、流派增多,武勇之人倍出,同时少林武术也广为流传。相传此间少林福居和尚曾邀集全国十八家武术名手人寺传艺,并将各家技艺,加以汇总,经多年的钻研、取舍,汇集成册,后经历代研练、总结、发展至今。现在流传的拳谱中曾有记载“夫短打者(长拳)原自少林福居禅师册集也”,“习学诸家之法多年,乃得真传……。”这诸家之法指的是“太祖的长拳,韩通的通臂拳,郑恩的缠封手,温元的短拳,马籍的短打,孙恒的猴拳,黄佑的靠身拳,绵盛的面掌,金箱的磕手通拳,刘兴的勾探手,谭云的滚漏手,燕青的跌法,林冲的鸳鸯脚,孟胜的连掌,崔连的炮捶,杨衮的捆掳手,王郎的螳螂总敌,高怀德的摔掠硬崩”等。从以上武术名家看,虽有个别不是同时代人,但足以说明是历代僧众结合民间诸家之法,教研、总结、兼收并蓄,而发展成其为少林武术。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