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带领全党贯彻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又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把体育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放在努力提高全民族的身体、健康、精神素质这个基点上,才能真正体现体育工作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把“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变成每个体育工作者的自觉行动。下面结合自己在党校的学习体会和所做的实际工作谈一谈群体工作在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中的几点体会。
一、建立全民健身服务体系问题的提出
从我国的体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看,在95年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二期工程分为两个发展阶段,一是巩固提高阶段(2001~2005年),二是全面推进发展阶段(2006~2010年)。在工作中根据实际情况又把第一阶段分为两个部分,从时间上看前一阶段的工作已基本结束。《纲要》第二期工程是在第一期工程达到预期目标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实现全民健身事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基本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和面向大众的体育服务体系。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在报告中首次把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并列,把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与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并列,共同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颁布《纲要》的基础之上,为建立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理论基础。
二、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基本构架
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定义和内容很多专家学者以及体育行政管理人员多有论述,笔者根据所做具体工作的情况,简述如下:
(一)群众公益性体育场地设施
公益性体育场地,是群众健身活动的条件,构建面向群众性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首先是建设好公益性体育健身场地。近年来群众公益性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创新了“五个途径”和“四种模式”即:
在公园、广场、江河湖畔,修建了各具特色的体育主题公园、体育文化广场、居家工程、健身长廊和健身苑等,统称“全民健身路径”;主要在较为发达的大中城市试点建设相对规模、档次稍高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在欠发达地区援建经济实用的公共体育设施,称“雪炭工程”;利用各地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建设有代表性的“全民健身景观工程”。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