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做智慧型父母: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130个建议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00877329
  • 作      者:
    胡玉顺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发展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4
收藏
作者简介
  胡玉顺,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兼任中央教科所学校教育研究部研究员、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家庭教育学专业委员理事、北京市家庭教育服务指导中心专家组成员、科研课题实验学校客座教授、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交流》栏目发言人。
  在首都师范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近三十年,主讲“教育学原理”、“家庭教育学”等课程,主持并完成“八五”期间北京市课题两项等。被评为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优秀学会工作者,目前承担国家重点课题和北京市重点课题各一项。在北京市家庭教育服务指导中心从事神州教育咨询工作近20年,家庭教育个案指导取得了显著效果,并多次应邀在全国各地进行家庭教育总是专题讲座。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我国家庭教育专家胡玉顺教授在多年进行家庭教育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具有较强指导意义的家庭教育专著,为广大家长教育子女提供了多方面的借鉴和方法。
展开
精彩书评
  序言
  胡玉顺老师的《做智慧型父母——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130个建议》一书即将出版,我由衷地高兴。我首先向她表示诚挚的祝贺!
  胡玉顺老师是我的同行,又是多年的老朋友,她要我给她的书写个序言。一般出书的都要请个名人提个辞或撰写序言,我不是不想帮她的忙,只是想:我不是名人,怕“分量”不够重。但考虑到,我毕竟是个家庭教育理论研究者,这是个机会,可以借此叙叙旧,叙谈一下我们相识和为共同的事业并肩奋斗的经历;与此同时,也表示一下我的心怀。
  我与胡玉顺老师相识,那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算起来也有二十多年了。改革开放以后,整个社会重视知识,重视人才;与此同时,大批独生子女在我国出现,家长们由过去对子女“数量”的追求逐步转变为追求“质量”,迫切希望能对家庭教育工作进行具体的指导。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出于社会责任感,敏感地意识到这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不约而同地开始关注我国的家庭教育事业。在共同参与家庭教育研究和普及的过程中,共同的追求和信念促使我们相识。
  1986年,我首先在高等学校开设了家庭教育学课程,受到了学生们空前的欢迎。不久,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家庭教育学》。我鼓励胡玉顺老师也给他们大学的学生开设家庭教育学课程,她欣然接受了我的建议,在首都师范大学的历史上第一次开了课,并一炮打响,受到学生极为热烈的欢迎。她这一开课,一发而不可收,就一直坚持了下来,达十多年之久,成为他们学校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每次在家庭教育研究会见面时,她都非常兴奋地向我介绍她给学生上课的情景和激动的心情,让我这个老朋友分享她成功的愉悦。应当说,胡玉顺老师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为发展我国的家庭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胡玉顺老师是家庭教育事业的热心人,也是家庭教育的有心人。她在我国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投入了全部的时间、精力和感情,十数年如一日,克服种种困难,兢兢业业,认认真真,一直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教学和提高普及工作。她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
  当前,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书是出版了不少,显得很繁荣,这些出版物绝大多数是好的和比较好的,家长读了还会受益。但是,我不能不坦率地说,目前市场上的家庭教育类图书是很混乱的,可以说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什么样的书都登台亮相,  “家庭教育专家”满天飞。有些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用书,家长看了,当时会很激动,似乎是获得了培养孩子成才的“法宝”。可是,在教育孩子的实践中,那些所谓的“法宝”并不灵验。因为很多书不是引导家长朝着科学的方向来培育孩子,而是有意迎合一些家长不正常的心态,讨好家长,内容是与科学理论、与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相违背的;有的把培养个别孩子的做法当做“普遍规律”、“灵丹妙药”,大张旗鼓地推销;有些介绍国外家长做法的经验,又不大适合中国的国情。一些大众传媒也不分青红皂白,不遗余力地“热炒热作”,把一些根本经不住推敲的家庭教育用书
  捧上了天,引导不大熟悉家庭教育理论的家长在不经意中走向误区,使家长大失所望。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对这种情形,许多有良心的专家、学者十分担忧。
  ……
展开
精彩书摘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关怀。而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关怀就要导致“关怀强迫症”,即总是爱向孩子提供他们不需要的关怀,从而使孩子不能独立,而当孩子依赖自己的时候,他就会感到满足,感到自己有价值。有一些父母就是在向孩子提供过多关怀和帮助当中得到满足。这样做在客观上又剥夺了孩子获得生活经验的条件和机会,从而使孩子不能独立。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父母带孩子学钢琴时,总是父母把笔记本、乐谱等学习用品一样样拿出来,孩子则一动不动,似乎只要不是弹琴键,其他事一概与我无关。有个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很
  好,但和父母亲之间却是爱恨交加,孩子对父亲不满,因为父亲对孩子管得太多,没有了自由;父亲对孩子也不满,认为:“为了孩子学钢琴,我在这里陪了8年,连公职都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
  二三十年前的父母教育孩子大多数是“棍棒教育”,父母忙于工作,顾不过来。只要孩子惹了祸,或老师告了状,绝大多数父母都是打孩子一顿,几乎没有孩子没有挨过打。现在的情
  况正好反过来了,孩子是独生子女,父母把孩子当成心肝宝贝,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到了过度的程度。有的孩子从小就没有做过任何家务事,自理能力很差,上学后各方面能力都很差,很难适应学校集体生活;有的孩子还产生了性格缺陷,很难与人沟通;有的孩子逆反心理很强。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是很难适应社会的。
  有一个小女孩原来是一个活泼、开朗、懂事的孩子,6岁时,父母省吃俭用给她买了一架钢琴,并用了四分之一的工资为她请了钢琴教师,由父亲带着每周去教师家里练琴。从此以后,孩子的耳边经常传来父亲急躁的吼叫和怒骂,上课时教师也难得满意一次,家庭气氛也明显变坏了,学琴成了孩子无法摆脱的痛苦。然而,懂事的孩子理解父母是“为自己好”,也懂得
  必须忍受的道理。孩子就是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和家庭的氛围中长大了,变得孤僻、寡言、胆小怕事、不愿学习、害怕困难,回到家里很少与父母说话。变得连父母也说不清是怎么回事。
  另有一个上小学二年级的男生,每天早晨像机器人一样穿衣服,母亲把衣服右袖子展开,孩子伸出右胳臂,把左袖子展开,孩子伸出左胳臂,然后抬起头,母亲系好钮扣。
  父母过度关怀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还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暴露出来。媒体经常有报道,孩子与父母发生冲突的,孩子因一点小事就离家出走的,甚至因父母没有满足自己的要求
  而自杀的,更有甚者,有的孩子还惨无人道地杀害亲生父母。究其原因,与父母的过度关心不无关系。
  
  书摘1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关怀。而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关怀就要导致“关怀强迫症”,即总是爱向孩子提供他们不需要的关怀,从而使孩子不能独立,而当孩子依赖自己的时候,他就会感到满足,感到自己有价值。有一些父母就是在向孩子提供过多关怀和帮助当中得到满足。这样做在客观上又剥夺了孩子获得生活经验的条件和机会,从而使孩子不能独立。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父母带孩子学钢琴时,总是父母把笔记本、乐谱等学习用品一样样拿出来,孩子则一动不动,似乎只要不是弹琴键,其他事一概与我无关。有个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很
  好,但和父母亲之间却是爱恨交加,孩子对父亲不满,因为父亲对孩子管得太多,没有了自由;父亲对孩子也不满,认为:“为了孩子学钢琴,我在这里陪了8年,连公职都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
  二三十年前的父母教育孩子大多数是“棍棒教育”,父母忙于工作,顾不过来。只要孩子惹了祸,或老师告了状,绝大多数父母都是打孩子一顿,几乎没有孩子没有挨过打。现在的情
  况正好反过来了,孩子是独生子女,父母把孩子当成心肝宝贝,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到了过度的程度。有的孩子从小就没有做过任何家务事,自理能力很差,上学后各方面能力都很差,很难适应学校集体生活;有的孩子还产生了性格缺陷,很难与人沟通;有的孩子逆反心理很强。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是很难适应社会的。
  有一个小女孩原来是一个活泼、开朗、懂事的孩子,6岁时,父母省吃俭用给她买了一架钢琴,并用了四分之一的工资为她请了钢琴教师,由父亲带着每周去教师家里练琴。从此以后,孩子的耳边经常传来父亲急躁的吼叫和怒骂,上课时教师也难得满意一次,家庭气氛也明显变坏了,学琴成了孩子无法摆脱的痛苦。然而,懂事的孩子理解父母是“为自己好”,也懂得
  必须忍受的道理。孩子就是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和家庭的氛围中长大了,变得孤僻、寡言、胆小怕事、不愿学习、害怕困难,回到家里很少与父母说话。变得连父母也说不清是怎么回事。
  另有一个上小学二年级的男生,每天早晨像机器人一样穿衣服,母亲把衣服右袖子展开,孩子伸出右胳臂,把左袖子展开,孩子伸出左胳臂,然后抬起头,母亲系好钮扣。
  父母过度关怀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还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暴露出来。媒体经常有报道,孩子与父母发生冲突的,孩子因一点小事就离家出走的,甚至因父母没有满足自己的要求。
  孩子成长的关键要素:活动
  一代父母亲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了,也愿意投入精力对孩子进行早期的启蒙教育。但我们也发现有很多父母亲忽视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因素:运动。孩子由于运动不足,以致影响了他们的整个成长过程。
  在一次教育咨询活动中,某小学一年级学生小胖的妈妈诉说自己的孩子好吃、贪玩、睡懒觉,就是不爱学习,各门功课分数不高,体育也达不了标。孩子目前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呢?
  这位母亲的早期养育方法不得当。小胖一出生,就是大家庭的独苗子,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叔叔姑姑都喜欢得不行。好吃的有营养的全往他嘴里塞,怕他哭闹,大伙轮流抱着不松手。小胖妈妈曾很自豪地说:“我儿子两岁前就没有落过地。"也就是说,小胖在两岁前没有自由活动过。正是大人的不当疼爱造成了小胖今天的问题。
  从孩子的成长看,哭既是表达吃喝拉撒睡及情感的方式,也是一种身体器官的运动。通过哭增加肺活量,同时四肢蹬踹锻炼了胳膊腿的骨骼和肌肉。孩子从翻身、爬行直至学走路,这
  些都是他们身体发育必不可少的步骤。例如:孩子从房子中央爬向墙角,他的眼睛要注视前方,大脑要向四肢传递爬的指令,手腿脑眼协调动作,才能完成爬行的过程。而小胖一天到晚被
  大人抱在怀里,失去了运动的机会,各种感官和运动器官得不到正常的活动,怎么能健康的发育呢?而且,在婴幼儿时期缺少运动的孩子,四肢和各种感官的动作协调性差,导致他上学后
  运动和体能素质偏低,注意力不集中,手脑配合出现障碍,直接影响了学习效果。孩子早期运动不足易引起学龄儿童学习困难及其他发育障碍。
  另外,运动不仅对孩子身体各方面的器官、机能发育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且对孩子的人生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运动给孩子带来快乐人生。例如:孩子通过扔东西、摇玩具、爬、做操等,会感到很快乐,这种运动和快乐的体验,不断刺激他的小脑。人的小脑是刺激运动器官的中枢,也是调节情绪的中枢。早期运动对小脑的刺激,有利于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情绪和性格。
  孩子在运动中体验到快乐,就更乐于主动积极地活动。小孩子会爬后,就愿意到处爬着寻找东西;再长大一些,他就会通过运动去发现、探索,这种探索和兴趣,对孩子长大后的学习是有帮助的。对这个过程许多父母没有意识到。他们往往怕孩子摔了,阻止他们爬,抱着孩子不让他下地走路,结果孩子天生主动积极的行为受到压抑,逐渐变成不想再自己行动了,变成被动性格。也有的孩子在父母的限制下,逐渐变成暴躁、逆反的性格。这些对他们今后的人生成长不利。
  再有,每一个孩子从学爬行、走路,到跑跳、翻跟头,是其身体各部位器官机能发育的完整过程,但这往往被那些宠爱独苗的父母忽略了。这些基本的运动能力是孩子身体成长的基础,而且是识字、算术代替不了的。有一个德智体发展都很出色的高中生,父母在谈对孩子的早期教育问题时说:“其实我们不懂什么早期教育,也没有专门教他什么知识。说实话,就是从小让他自由自在地玩和运动。那时候,居住的地方很狭窄,也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儿童玩具。孩子的父亲买来一块地毯,放在家中仅有的两平方米的空地上,让一岁多的孩子随意爬行、翻滚、蹦跳、还抓住他的小脚,让他学倒立。或许就是在这种宽松自在、放开手脚活动的环境里,孩子的四肢、大脑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目前,家庭中出现孩子运动不足的现象,其中有一个原因是父母怕发生安全问题。这种担心是有道理的。我们提醒父母要选择适合孩子各种年龄的不同运动项目,同时注意卫生和安全。但是,不能因强调安全不让孩子运动,为了不要像小胖妈妈那样后悔一辈子,为父做母者千万不要忽视孩子成长的关键因素:运动。
  ……
展开
目录
前言
1.身为父母,首先要做一个智慧型的人
2.让孩子敢对父母说话
3.富于智慧地做好孩子人生的基础教育
4.不必过于迷信“著名幼儿园”
5.孩子喜欢什么样的家庭教育
6.做“教育妈妈”而不只做“喂奶妈妈”
7.好话要好说,让孩子感受到爱
8.尊重孩子的智慧,节制孩子的欲望
9.对孩子的良好行为及时给予肯定
10.孩子的不良行为要及时制止并妥当地管教
11.儿童消费切莫追波逐流
12.孩子天生不挑食
13.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关键是帮助孩子“会玩”
14.别让孩子患上“智力厌食症”
15.一定要关注孩子的感受
16.抽出时间陪孩子,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
17.不要把挫折教育搞成精神虐待
18.警惕“关怀强迫症”
19.父母的平和心态有助于儿童心智发育
20.孩子成为的关键要素:活动
21.为什么“父母是能人”可“儿女不成器”
22.良好的“身教”重于千言万语
23.尊重孩子的权利就是尊重祖国和法律
24.孩子放假,父母怎么办
25.万万不可把父母爱残忍化
26.母亲教子,最忌的是唠叨
27.字条交流:无声的影响
28.悲剧提醒父母亲:“用心”去了解孩子
29.关注孩子的心理需要,学会与孩子交谈
30.不要扼杀孩子兴趣萌芽
31.不要做“退隐母亲”
32.母亲,对孩子应尽哪些责任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