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清末的师范教育(上)——从甲午到戊戌师范教育的萌芽
第一节 中国师范教育产生的历史需求和契机
一、中国近代教育的产生及其从洋务教育向维新教育的发展
中国近代教育的产生是以洋务教育的兴办为起点和标志的。
19世纪60年代,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打击的清王朝最高统治集团产生了分化,形成了顽固派和洋务派两个政治派别。面对着“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洋务派认为要维系清王朝在近代世界中的命运,只有改变闭关自守的政策,学习西方先进的坚船利炮等,从而以186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建立为起点,开始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1862年,为了培养“舌人”(即翻译),以适应日益频繁的中外交涉,清政府开办了京师同文馆,继之,为了培养使用和制造新式枪械的军事人才,于1867年开办了福建船政学堂。这样,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洋务派在19世纪60年代起直至19世纪90年代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30多年中,共设立了以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等为代表的外语学堂,以福建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等为代表的军事学堂,以天津电报学堂等为代表的技术学堂,总共三大类计30多所新式学堂。同时,还选派留学生,翻译“西学”书籍等,构成了与中国传统教育不同的洋务教育。
洋务教育就其目标而言,是为了培养洋务运动所需的人才,而正是洋务运动所具有的依靠西方近代的科学技术来“自强”、“求富”的内涵,决定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知识在洋务教育中占有基本而重要的地位,决定了洋务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是一种专门的技术型人才,因而在相当程度上,洋务教育是一种专门技术教育,是一种重点的有针对性的设学来应洋务急需的专门教育。无疑,从中国教育的演变发展看,洋务教育是与传统的重德轻艺的官本位教育有质的不同的新式教育,是中国教育从传统走向近代的第一步。
如果说从根本上是由于教育目标从培养重德轻艺的政治型人才向培养具有专门的实用的科学技术型人才的转变促成了洋务教育的兴起、促进了中国教育的发展与进步的话,那么,甲午战争之后中国出现的空前的民族危机,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所产生的对教育新的需求促成的维新教育的产生,则使中国近代教育的变革走向深入。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