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大学的逻辑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301067046
  • 作      者:
    张维迎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4
收藏
内容介绍
  围绕北大改革的争论,反映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即使我们一些长期工作在校园里的人,也很容易忘记社会为什么需要大学,大学要教员干什么,更不清楚什么样的制度才能保证大学理念的实现。我希望,本书的出版有助于澄清有关大学改革问题上的一些混乱观念。
  本书收集了我最近有关大学和大学改革的几篇文章,其中(大学的理念与治理)是我为北大教育学院教育学博士生班所作的讲座;(大学的逻辑与大学改革)、(终身教职的理想与现实)、(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 (一流大学与本土化)、 (大学改革与公共理性)是(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龙希成先生和赵晓博士对我所作的长篇专访; (大学何以基业长青)和(研究型大学商学院之知识创新)系根据我的两个公开演讲整理而成。此外,经作者本人同意,本书附录收录厂周黎安和柯荣住的(从大学理念与治理看北大改革,郑志刚的(也淡“如何改革大学”)和邓峰的(北大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中的法学思考)。这三篇文章及其引用的
  相关文献,可以作为我的观点的补充。
  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出一本有关大学的节, 虽然在过去5年里,作为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我一直没有停止过对有关中国入学改革的思考。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伴随北人改革方案的提出,我自觉不自觉地卷入了,场波及海内外的有关大学改革问题的争论中,对我的批评比我自己的观点还要流行。在这个过程中,我尽量保持低调,多听听别人的高论。们有些话还足不得不说, 因为我不愿意让没有逻辑的观点流行, 同吋,作为学者,我认为自已有责任澄清一些理论卜的混乱。所以在2003年9 ,当有关北大改革的争论趋于平静的时候, (21世纪经济报道)的龙希成先生希望就大学和大学的改革问题对我作一个长篇专访,找欣然按大学的逻辑
  受了,但前提是只以一个学者的角度,不代表任何官方立场。这个采访在该报连载丘期,每期一整版,在读者中产生了积极的反响。之后,策划编辑吴兴元先生又怂恿我出一本书,我半推半就地同意厂、这样就有了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
  本书所述内容可以用“大学的逻辑”五个字来概括。我所讲的“大学的逻辑”,可以简单地表述为这样几句话:如果说大学的理念是为人类创造知识,传授知识,传承人类文明,推动社会进步,那么,大学的教师队伍必须是由真正对研究和教学有特殊偏好,最具有使命感、责任心和创造力,最能做出原创性研究成果的学者组成。为此, 大学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治理结构, 其中,教师的聘任和晋升制度是最重要的方面。学术自由、学术评价标准、教授在学校中的权力等等, 都具有内生性。在现行的教师人事管理体制下, 大学变成了 “家族组织”。不废除大学的“近亲繁殖”, 不实行教师岗位的分级淘汰, 不引进外部竞争,就不可
  能有真正的学术自由, 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的行政本位, 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大学文化。
  我要在此申明的是,本书中表达的观点纯属个人观点,与我所服务的机构无关。书中的任何错误,责任全由我自己承担。
展开
精彩书评
  序
  围绕北大改革的争论,反映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即使我们一些长期工作在校园里的人,也很容易忘记社会为什么需要大学,大学要教员干什么,更不清楚什么样的制度才能保证大学理念的实现。我希望,本书的出版有助于澄清有关大学改革问题上的一些混乱观念。
  本书收集了我最近有关大学和大学改革的几篇文章,其中(大学的理念与治理)是我为北大教育学院教育学博士生班所作的讲座;(大学的逻辑与大学改革)、(终身教职的理想与现实)、(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  (一流大学与本土化)、  (大学改革与公共理性)是(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龙希成先生和赵晓博士对我所作的长篇专访;  (大学何以基业长青)和(研究型大学商学院之知识创新)系根据我的两个公开演讲整理而成。此外,经作者本人同意,本书附录收录厂周黎安和柯荣住的(从大学理念与治理看北大改革,郑志刚的(也淡“如何改革大学”)和邓峰的(北大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中的法学思考)。这三篇文章及其引用的
  相关文献,可以作为我的观点的补充。
  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出一本有关大学的节,  虽然在过去5年里,作为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我一直没有停止过对有关中国入学改革的思考。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伴随北人改革方案的提出,我自觉不自觉地卷入了,场波及海内外的有关大学改革问题的争论中,对我的批评比我自己的观点还要流行。在这个过程中,我尽量保持低调,多听听别人的高论。们有些话还足不得不说,  因为我不愿意让没有逻辑的观点流行,  同吋,作为学者,我认为自已有责任澄清一些理论卜的混乱。所以在2003年9  ,当有关北大改革的争论趋于平静的时候,  (21世纪经济报道)的龙希成先生希望就大学和大学的改革问题对我作一个长篇专访,找欣然按大学的逻辑
  受了,但前提是只以一个学者的角度,不代表任何官方立场。这个采访在该报连载丘期,每期一整版,在读者中产生了积极的反响。之后,策划编辑吴兴元先生又怂恿我出一本书,我半推半就地同意厂、这样就有了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
  本书所述内容可以用“大学的逻辑”五个字来概括。我所讲的“大学的逻辑”,可以简单地表述为这样几句话:如果说大学的理念是为人类创造知识,传授知识,传承人类文明,推动社会进步,那么,大学的教师队伍必须是由真正对研究和教学有特殊偏好,最具有使命感、责任心和创造力,最能做出原创性研究成果的学者组成。为此,  大学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治理结构,  其中,教师的聘任和晋升制度是最重要的方面。学术自由、学术评价标准、教授在学校中的权力等等,  都具有内生性。在现行的教师人事管理体制下,  大学变成了  “家族组织”。不废除大学的“近亲繁殖”,  不实行教师岗位的分级淘汰,  不引进外部竞争,就不可
  能有真正的学术自由,  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的行政本位, 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大学文化。
  我要在此申明的是,本书中表达的观点纯属个人观点,与我所服务的机构无关。书中的任何错误,责任全由我自己承担。
  
  张维迎
  2003年11月14日
展开
精彩书摘
  大学的逻辑与大学改革
  北大的改革,是真正按照大学的逻辑改革大学。大学的理念是为人类创造知识,传授知识,传承人类文明,推动社会进步。实现这一理念的最重要条件是,大学的教师队伍是由真正对研究和教学有特殊偏好、最具创造力、最能做出原创性研究成果的学者组成。并享有充分的学术自由。为此,大学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治理结构,其中,教师的聘任和晋升制度是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中国大学存在的“高分低能”现象,主要不是教学方法问题,而是教员素质问题。教师不创造知识,就很难培养出具有良好研究能力的学生。
  要实现大学理念,必须对中国的大学管理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大学体制改革最重要的是两个方面:一是政府与大学的关系;二是大学内部的治理结构。政府高度管制、政府主导的大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大学的逻辑更不可能是真正的研究型大学。学术上的近亲繁殖导致了大学的“家族化”,家族化的大学不仅有内部的等级体系,而且对外来的人有很强的排斥力。学术自由和平等的学术交流是根本不可能的。社会改革与修理机器不同,只能在行进中进行,而不可能用休克疗法。改革成功的关键是找好“突破口”先“牵”一“发”而后动全身。教师人事体制改革作为大学改革的“突破口”,即合理又可行,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每一个大学的校长都应该是一个改革家,要有改革的勇气和魄力。
  龙希成:自今年5月北京大学推出<北京大学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制度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方案>)以来,社会上有很多讨论,有的争论很激烈,到后来似乎批评的声音更
  多一些。讨论中涉及的问题很多,包括大学的官本位问题,教授治校还是官员治校的问题,行政改革与教师体制改革谁先谁后的问题,学术自由的问题,评价教员的学术标准问题(特别是要不要引入校外评鉴甚至国际评鉴的问题),中国的文史哲与国际学术在评鉴标准上可不可比的问题,中国大学应不应该引进外国好的大学管理模式的问题,要不要留本校毕业生的问题,方案对中青年教师是否公平的问题,方案合法性依据的问题,大学应该如何对教员管理的问题,要不要有追求“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问题等等;甚至大家还讨论到这次推进改革的方式,是要采取邓小平式的“不争论"还是采取目前这种公开讨论的“商议式民主”。
  张教授。大家都知道你是这次北大教师制度改革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你虽然有一个关于<方案>的近三万字的“说明”,但在经过这么多讨论——有些包含对<方案>和“说明”本身的误读——之后.社会上仍然很关心你对于所有这些有关大学改革问题的思考。你如何看待这场讨论?特别是,有一种批评认为,你是在用企业的逻辑改革北大。您认为这种批评有道理吗?
  张维迎:对改革方案有不同意见,这很自然。无论赞成还是反对,对改革方案的完善都有积极的意义,也有助于引导人们思考有关大学体制更深层的问题。但有些误解还是有必要澄清。在我看来,北大这次改革,是真正按照大学的逻辑改革大学。
  大学的逻辑
  也许由于我的学术背景,加上我在“说明”中有时把大学和企业作对比,有人误以为我们是用企业的逻辑改革北大。我很遗憾。其实,我想强调的正是大学与企业的不同,如为什么大学要有终身职位,而企业不能有。有些学科的教员对搞经济学的人不以为然,我能理解。但讨论改革方案是否合理,应该就方案本身讨论,而不应该因“人”废言。事实上,参与方案起草的人大部分不是学经济学的,而是搞人文和自然科学的,更不用说决策者了。
  为什么说这次改革是用大学的逻辑改革大学?这涉及到大学的理念。大学的理念是为人类创造知识,传授知识,传承人类文明,推动社会进步。这一点大家没有争议。但大学的这种理念不可能自动实现。实现这一理念最重要的条件是,大学的教师队伍是由真正对研究和教学有特殊偏好、最具创造力、最能做出原创性研究成果的学者组成,并享有充分的学术自由。为此,大学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治理结构,其中,教师的聘任和晋升制度是最重要的方面之一(但不是全部)。
  我们必须承认,在总人口中,能担当起完成大学理念重任的只能是一小部分人。如果教师聘任和晋升制度不能保证教师队伍由最优秀的学者组成,仅有学术自由是不够的——事实上,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学术自由。这一点我们到后面详谈。北大这次改革的目的,就是想通过教师聘任和晋升制度的改革,保证能在北大长期任教的教授一定是中国最优秀的学者,因为只有他们,才能实现北大的理念。这就是这次改革的逻辑。
  我们认识到,尽管大学的理念与企业不同,但作为一个由人组成的组织,大学与企业在管理方面也有一些共性。比如说,无论学术界还是企业界,竞争都是选人和激励人的重要机制。我们不能因为企业用竞争的手段,就认为大学不能引入竞争,否则就是按企业的逻辑改革大学。大学的理念必须通过学术竞争来实现(当然,大学的学术竞争与企业的市场竞争也不完全相同,这一点我们也在后面详谈),这是学术自由的应有之义。
  赵晓:这次北大改革方案一推出,就引起了轰动,社会上有些人惊讶,这么大的改革方案一下子推出来,其中的背景究竟是什么?有一种说法认为,北大启动这次改革是因为政府给了钱让搞一流大学,是为响应建设一流大学号召而改革。
  张维迎:我的理解恰恰相反。如果为了向政府要钱,最好不要改革,因为政府给钱并不以启动改革为条件。事实上,就财政支持而言,这次改革是要冒风险的:如果对于北大推出的改革政府有关方面不高兴,到手的鸭子就可能要飞了。所以,改革不是为了要钱,因为给你再多的钱,如果你本身做不出优秀的研究成果,这个钱就白给了。如果仅仅是为了钱,就没有必要办大学,办一个公司就可以了。当然,北大是全中国人的大学,国家对北大的支持最多,北大校领导有一种压力和责任感,北大要有一流的教师,要做出一流的研究成就。这在情理之中。
  北大的改革其实并非突然。我们知道,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由政府主导的大学管理体制,与大学的功能并不相容,根本没有办法实现大学的理念。我们通过考试制度可以招来非常优秀的学生,但是他们的创造力究竟在哪里?为什么那么多的学生毕业以后都希望出国,到国外去拿博士学位?就是因为我们本身没有办法提供能够满足我们的学生所期望的那种教学和研究水准(和环境)。
  许多人批评中国大学生“高分低能”。为什么“高分低能”?“高分低能”主要不是教学方法问题,而是教员素质问题。教师不创造知识,就很难培养出学生的研究能力。国外优秀大学的教员都在从事本学科最前沿问题的研究,他们能把本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带进课堂,把学生引导到学科前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但我们国内大学好多教师本人并不从事有价值的原创性研究,根本不知道本学科的前沿是什么,上课只能用陈旧的教材(学术成果进入教材有一个滞后期),只能照本宣科。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怎么能走在学科前沿?怎么能有创造力?
  ……
展开
目录

1 大学的理念与治理
2 大学的逻辑与大学改革
3 终身教职的理想与实现
4 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
5 一流大学与本土化
6 大学改革与公共理性
7 大学何以基业长青
8 研究型大学商学院之知识创新
附录
从大学理念与治理看北大改革也谈“如何改革大学”北大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中的法学思考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