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040107597
  • 作      者:
    尹少淳著
  • 出 版 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5
收藏
编辑推荐
  《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从追求美术教育的有效性出发,对美术教育的诸种问题加以认真的梳理,着重在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和教师观三个方面把握美术教育中理想与现实问题。在现实与理想的维度中,寻求一种恰当的关系——既贴近现实,又追求理想。
展开
内容介绍
  《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从追求美术教育的有效性出发,对美术教育的诸种问题加以认真的梳理,并在现实与理想的维度中加以把握。我的着眼点主要集中在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和教师观三个方面。现实与理想始终是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维度,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在现实与理想构成的维度中进行的。尊重现实,使自己的活动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就能增加活动的有效性,反之则会徒劳无益,或者收益甚微。从相反的方面看,理想又是行为发展的动力,没有理想,人类就会故步自封,止于原地。现实与理想的关系是辩证的、动态的,它们始终处于一种变化的状态中,以往是理想的东西,经过努力就变为了现实的东西。因此,现实和理想始终与时间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就时间的某一点来说,我们在现实与理想的维度中找到一种恰当的关系,就能使自己的行为具有一种张力,既贴近现实,又追求理想。
展开
精彩书摘
  第66-67页4.2.2人文精神对美术课程的渗透
  无论作为统一美术课程,还是选择性的美术课程,都应该将美术本体知识(含技能)与其意义系统相联系。在美术的意义系统中,最本质和普遍的应该是人文精神。正是人文精神使得形式化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变得具有生命力,并与社会发生最大程度和最广泛的关联,赋予美术本体最大的价值。因此,无论是义务教育美术课程和普通高中的美术课程均应被赋予人文精神。
  那么,什么是人文精神呢?其实它与人文主义、人文性等概念具有几乎相同的含义。
  人文主义(humanism)这一概念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但在我国,由于翻译上的原因,也有人称之为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人文主义这一概念无论在古代世界还是在文艺复兴时期都没有出现,直到1808年才由一个德国教育家根据拉丁词根humanus杜撰了德文humanismus,而英文的humanism正是来源于这一杜撰的德文概念。实际上,在15世纪末意大利的学生就使用了humanista(英文为humanist)来称谓教古典语言和文学的教师。这些教师所教的科目被称为"人文学科",在当时包括语法、修辞、历史、文学、道德哲学等科目。这些科目被认为是有关人的全面修养的重要科目。然而在事实上,它往往又被视为科学学科的对立面。[6]启蒙运动以后,科学的地位越来越高,因为有目共睹的事实告诉人们,是科学真正给社会带来了根本的变化。相应地,科学教育在学校中也日益受到重视。正是基于一种极端的实用功利主义的认识,传统的人文学科的价值逐渐为人们所忽略。不仅如此,人文学科与科学学科在学校体系中还遭到人为地隔离,导致的结果是学自然科学的人缺乏人文知识,学人文科学的人不懂科学知识。
  其实,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关注的对象是不同的,两者具有互补的关系,谁也不能取代谁。
  如果说自然科学更关心的是物的话,人文科学更关心的是人。有论者将教育分成技术教育、导入教育和人本教育。技术教育主要是让学生获得生存所需要的技术;导入教育主要将学生导人群体的现实;人本教育则更关心人的各种潜能的开发,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单纯的技术教育是缺乏人文意识的,而导入教育和人本教育则与人文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人文性包括人存在的意义、人的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人的知、情、意、人格都是其中的内涵。人文性更多地是由哲学、宗教、历史、文学、艺术等人文学科所体现出来的。自然科学是中性的,人文科学才具有道德与价值倾向。正如德国一所著名大学的校长所说的,自然科学是时代的列车,而人文科学才是时代列车的司机。科学是一种动力系统,但方向始终是由人的人文态度把握的。
  一个新技术,比如克隆技术的诞生,人文学者首先要考虑它对人及人的价值的影响,其实,有人文精神的科学家也应该作这类思考。当然大多数科学家可能更在乎追求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复制,纯粹的探究精神似乎成了科学家惟一的追求,即他只管发明、创造,探求事物内部的关系和自然的奥秘,一旦达到这一目标,他的任务也就完成了。至于科学技术的成果,则是社会使用者的事情,可以运用于善,也可以运用于恶。
展开
目录
导言/1
第l章循环与进步——探寻美术教育的发展规律/4
1.1  事物的一般发展规律/5
1.1.1  探寻事实后面的规律的意义/5
1.1.2  二元易变与螺旋上升/7
1.2对美术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与自觉调控/8
1.2.1  在两极之间变化的美术教育/8
1.2.2对综合平衡的追求/14
第2章从T形结构看不同层次的美术教育/18
2.1  T形结构与美术教育/19
2.1.1构成T形结构的两个方面/19
2.1.2  与学科本体和教育功能对应的两种美术教育观/20
2.1.3对不同层次美术教育的基本认识/22
2.2  走马观花的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23
2.2.1  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的现实/23
2.2.2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的对策/28
2.3  下马观花的普通高中阶段的美术教育/29
2.3.1  普通高中阶段美术课程的简要回顾/29
2.3.2普通高中阶段美术教育的对策/31
第3章普通知识与基础美术教育/34
3.1  普通知识及其作用/35
3.1.1什么是普通知识/35
3.1.2普通知识的作用/38
3.2作为普通知识的美术/40
3.2.1美术专门知识的回落/40
3.2.2对普通美术知识的初步认定/42
第4章美术课程体系的建构和改革要点/54
4.1  多元智能理论对课程体系建构的启示/55
4.1.1  多元智能理论所包含的发展观/55
4.1.2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的启示/58
4.2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改革要点/60
4.2.1统一性中的开放性/60
4.2.2人文精神对美术课程的渗透/66
4.2.3反映共通的价值观和能力/69
4.2.4学习内容的划分与综合/73
4.3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改革要点/82
4.3.1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基本特征——选择性/82
4.3.2向学科本体适度回归/86
4.3.3对课程内容必要的说明/88
第5章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美术知识的拓展/96
5.1  后现代主义的艺术观和教育观/97
5.1.1后现代主义概述/97
5.1.2后现代主义的基本观点/98
5.2后现代主义对美术教育的影响/104
5.2.1美术知识等级的淡化/104
5.2.2美术教育中的泛视觉化倾向/107
5.2.3  多元状态下的本土性和民族性的强化/111
第6章  美术教科书的现代意义及构成/116
6.1  重新认识教科书/117
6.1.1美术教科书的存与废/117
6.1.2应该如何理解教科书/118
6.2  美术教科书编写提要/121
6.2.1社会、自然内容与学科知识、技能的结合/121
6.2.2美术教科书的构成/123
第7章  回到起点思考美术教学/138
7.1  寻觅美术教学之门/139
7.1.1  美术教学之门在哪儿/139
7.1.2虚掩的美术教学之门/143
7.2推开美术教学之门/146
7.2.1重提一个毫无新鲜感的话题——"寓教于乐"/:146
7.2.2几个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兴趣的策略/154
第8章另眼看美术教学/162
8.1  追求有效的美术学习/163
8.1.1  对学习效益相关表现的描述/163
8.1.2解析美术学习的效益/165
8.2美术教学与美术学习揽要/166
8.2.1  学习方式的完善/166
8.2.2两种学习方式之辨/167
8.2.3  一张可用的教学方法清单/169
8.3  美术学习或教学模式初探/185
8.3.1研究学习或教学模式的意义/185
8.3.2几个经典的学习或教学模式/187
8.3.3美术教学模式建构/194
第9章美术教学的始终——目标与评价/208
9.1  美术教学之始——设定目标/209
9.1.1目标与目的之辨析/209
9.1.2教学目标的类别与层次/212
9.2美术教学之终——评价之可为/216
9.2.1评价的作用/216
9.2.2美术学习中评价问题的现况/218
9.2.3评价观念决定评价方法/219
9.2.4评价与美术教育质量的改善/221
9.2.5  美术评价中的定量评价/222
9.2.6几种评价策略/225
第10章塑造美术教师/236
10.1  独特的人格魅力/237
10.1.1谁适合做美术教师/237
10.1.2美术教师的人格特征与人格魅力/239
10.2围绕美术本体/250
10.2.1美术以及相关的美学知识/250
10.2.2美术技能/250
10.3倚靠教育知识/251
10.3.1  教育理论/251
10.3.2心理学知识/252
10.3.3美术教育理论/252
10.4基于丰富的文化/253
10.4.1基本的文化水准/253
10.4.2对文化的理解/255
10.5  呼唤研究型的美术教师/263
10.5.1  对研究型美术教师的描述/263
10.5.2研究型美术教师的基本特征和能力/266
主要参考文献/275
后记/27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