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交往中的沟通常常要借助“对话”来实现。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对话”,不只是言语的应答,按照雅斯贝尔斯的说法, “对话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是一科“在各种价值相等、意义平等的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它强调的是双方的“敞开”与“接纳”,是一种在相互倾听、接受和共享中实现“视界融合”、精神互通,共同去创造意义的活动。教学中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构造“意义”的过程。它既是一项“原则”,又可以成为一种方法。从方法的角度说,它要求我们改变过去那种太多的“传话”和“独白”的方式,走向对话与交流,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这一点,正如克林伯格所说, “教学本来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其实,从《论语》对孔夫子教学方式的记载,到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已经就有了这种教学思想的萌芽和教学实践的雏形。当然,实现交往互动中的沟通与对话,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改变(置疑、讨论、尝试、发现、体验等等),而且有角色的转换——从传授者、管理者变为引导者和促进者,同时还应有个性的自我完善——需要民主的精神、平等的作风、宽容的态度、真挚的爱心和悦目学生的情怀。
示例9
以平等、宽容的态度激起学生的深究
一次,上海特级教师于漪作公开课,学习《宇宙里有些什么》。课程讲解一段时间以后,她让学生看看书,提提问题。
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问: “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些恒星系大都有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恒星’,这里的‘万万’是多少?”话音刚落,全班学生都笑了。问问题的学生很后悔,责怪自己怎么问了一个这么蠢的问题,谁不知道“万万”是“亿”呢?没等老师让他坐下,就灰溜溜地坐下去,深深地埋下了头,懊悔自己不该给老师的公开课添这样的麻烦:
于老师笑着说: “这个问题不用回答,可能大家都知道了。可是我要问:既然‘万万’是‘亿’,作者为什么不用一个‘亿’字,反而用两个字‘万万’呢?谁能解释?”教室里静了下来,学生们都在思考。
于老师的学生毕竟是养之有素的,随即便有人举手。于老师叫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学生说: “我也不太懂,不过我想说说看:我觉得用‘万万’读着顺口,还有,好像‘万万’比‘亿’多。”于老师说: “讲得非常好,别的同学还想说什么吗?”当于老师确认没有不同看法后总结说: “通过对‘万万’的讨论,我们了解到汉字重叠的修辞作用,它不但读起来响亮,而且增强了表现力。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今天这个知识是怎样获得的呢?”全班学生不约而同地将视线集中到刚才发问的学生身上:这个学生如释重负,先前那种羞愧、自责心理一扫而光,仿佛自己一下子又聪明了许多。
……
书摘1
2 在互动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作为一个社会学的范畴,交往总是以双方互为主客体为前提的,交往双方都是彼此关系的创造者,又是相互认识的对象,在交往中双方都应接受对方,受到对方的影响,并有某种收获,这就是交往的三个属性:主体性、互动性和互惠性。正是从互为主体的交往对话中,教师与学生才能对所学的东西达成共识,真正拥有知识,并且共同享用对方的经验和体验,也才能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学生的发展是在交往中实现的。这一点已为大量的心理学研究成果所证明。在心理学大师皮亚杰那里,认知的发展被认为是主客体在社会性相互作用中,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机制而导致的平衡化,这就是著名的“发生认识论”;在苏联的列昂捷夫和维果茨基那里,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是在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由交往和活动引起的,这就是“文化历史学派”的主张;在当代的建构主义看来,学生学习知识时的意义建构,是凭借自身的经验与体验,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在合作与对话中去实现的。所以我们有根据说,学生是在交往互动中实现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而课堂教学中的交往,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
在师生的相互作用中,教师会受到很多启发,对学生会有更多的了解,这些无疑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我国古代教育遗产中, “教学相长”、 “教然后知
不足”等主张,确是“民主性精华”。且不说在今天“数字化时代”,教师的信息优势和“高势能”受到挑战,单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操作而言,我们也未必都能进入学生独特的精神世界,都能理解学生怎样凭借自身的经验在思考问题。所以,有时“灵魂工程师”也没有能触及学生的灵魂,在新事物、新变化面前,我们也还得接受“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现实。难怪许多先期进入新课程的教师,许多同学生一起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老师,都发出了共同的感慨: “我们简直惊讶学生具有的智慧和主动精神,真切地感受到一种强大的推力。” “我们重新找到一颗童心、一种青春的激情,享受到与学生一起成长的欢乐。”
示例11
“老师,让我来讲”
一位教师在上一年级数学课,她出示一道题让学生讨论“怎么算”。
“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做红花:他们送了小班的小朋友5朵以后还剩7朵。大班的小朋友做了多少朵红花?”
一位学生站起来说: “这道题用减法算。”
“为什么?”
“因为老师您说过,碰到‘还剩’就用减法:”
这时,教师感觉到由于自己讲解时的疏漏而造成学生理解的错误。她急切地希望讲明白这道题不能用减法的道理。但是,她越着急越表达不清楚,什么“部分数”、 “整体数”之类的概念,越发引来学生迷茫的眼光:
一个童稚的声音打破教室中的沉闷: “老师, 我来讲——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后来决定不送红花给小班了,他们把送给小班的5朵小红花拿回来,这时,拿回来的5朵,添上原来还剩的7朵,就是大班小朋友所做的红花:所以要用加法算。”
老师长长地舒一口气,用赞许的目光深情地看着这位学生。
示例12
”老师是一只青蛙”
那是个阳光灿烂的日子, 同往常一样,我们又该学习新课了:不同的是,有许多老师来听课:
学习的课文是《坐井观天》,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以前,每学完这课,为了培养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我都要让他们根据课文內容展开想像,以《青蛙跳出井口了》为题进行说话写话训练,效果非常好:按照惯例。学完新课后我又一次让同学们想像青蛙要是跳出井口了,将会怎样呢?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又一下被激发起来,有的和同桌互说,有的前后位凑在一起争论,还有的仰起小脸在思考。
待平静下来,我开始点名:李梦说,青蛙跳出井口后,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海涛声吓得它忙向小鸟求救:王婉佳说,青蛙看到了高高的山峰和一眼望不到边的田野,田野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儿,上面飞舞着蝴蝶和蜜蜂,青蛙陶醉了,它觉得以前的日子都白过了。孙艳蔷同学竟然让青蛙坐上了飞机去环球旅行,青蛙一下飞机就对小鸟说: “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大啊!”听课老师都被他的话逗笑了,我也没想到他会把正大综艺的广告词“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改用得这么恰当。
张雨是新转来我班的学生,我看到她把手举得高高的,便点了她的名。她站起来说: “青蛙从井里跳出来,它到外面看了看,觉得还是井里好,它又跳回了井里:”同学们听
了哄堂大笑,我也笑了:我打断了她的话, 问大家: “是井里好,还是井外好:”我示意张雨坐下,随口说道: “我看你是一只青蛙, 坐井观天:”之后,我又让大家把自己想的
和说的写出来:
在批阅同学们交上来的作业时,我看到了张雨续写的故事: 青蛙跳出井口, 它来到一条小河边, 它累了想去喝口水:突然,它听到一声大吼: “不要喝,水里有毒!”果然,
水上漂着不少死鱼:它抬头一看,原来不远处有一只老青蛙在对它说话:它刚要说声谢谢,就听到一声惨叫,一柄钢叉已刺穿了那只老青蛙的身子,那只老青蛙正在痛苦地挣扎:青蛙吓呆了,这外面的世界太可怕了,它急忙赶回去,又跳到了井里:还是井里好,井里安全啊!
我的心被震撼了。河水里常漂有死鱼,菜市上也常有卖青蛙的,这都是我们有目共睹的,让青蛙跳回井里又有什么不好?可我却没有给她一个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倘若让她把话说完,不仅同学们不会再笑她,而且也将给我的课堂教学增添一抹亮色:我不是要培养他们创造性的思维吗?可我竟然说她是一只坐井观天的青蛙:孩子的心灵就像井外那多彩的世界,需要跳出来的恰恰是自以为是的我自己!
收起笑,我在张雨的作业下的空格里工工整整地写下一句话: “对不起,老师是一只青蛙:”
(作者:孙娟 资料来源《教师博览》2001年11期)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