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当时的五里小学建在小山坡上,只有几间漏风漏雨的教室和一些破旧的课桌凳,五个班级,一百来个学生,七八个教师。说到这所学校的简陋,其实这种状况比我们想要找的那种学校好得多。我们来到五里小学,留下的第一个刻骨铭心的印象是什么呢?就是农民嫌这所小学的教学质量不好,纷纷舍近求远把孩子转到别的学校去读书。他们对我和李亮不屑一顾:这两个小年轻身体单薄,满脸稚气,能有什么出息呢?怎么会分到农村来呢?有农民甚至断言,这两个人肯定是好学校挑剩下来的!面对这当头一瓢冷水,我和李亮并不特别在意。我们一心沉浸在初为人师的喜悦中,沉浸在大干一番的豪情里。对于克服各种困难和压力,我们早已做好了足够的心理准备;对于如何迈开行知之路的第一步,我们也有了新的打算。
选择五里小学之后,在汤老师和辛老师的指导下,我跟李亮产生了一个新的设想--办行知实验班。行知小学办不起来了,但我们是班主任,可以把自己任教的班级办成“行知实验班”。所以一开始我们就跟校长要求教一年级,因为我们想从这个起始班开始实践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农民的看法不同,校长很器重我们,在向同事介绍我们时总是强调“中师毕业”、“科班出身”。从校长给我们安排的工作中也可以看出这种器重。我的任务是一年级包班,语文、数学、音乐、体育、思想品德都是一个人教,当班主任,另外还兼任学校的大队辅导员。李亮一下子就教毕业班语文,当班主任。农村学校缺少训练有素的教师,我们那时还毫无教学经验呢,却立即派上了用场,挑起了重担。
农民不理解我们,但是我们却必须要和农民打交道。我们还曾天真地跑到新华书店买了一本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想从中寻找一些跟农民打交道的诀窍。结果书里面讲的是阶级分析的大道理,读了半天也没闹明白。我们又从陶行知先生的办学经验里找答案。陶行知先生当年办晓庄师范时,有一个“会朋友”的制度,就是注重诚心诚意跟农民交朋友。陶行知先生讲过一句话对我们影响很深,他说,乡村教师要“捧着一颗农民甘苦化的心,要为农民烧心香”,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其实不管农民对我们是什么态度,我们对农民却是一往情深,很虔诚,很敬重,完全发自内心。
我们跟农民打交道还有一段很有趣的事。在我们心目当中农民的形象很高大,以至于我教一年级的时候,见到男的喊“叔叔”,见到女的喊“阿姨”。喊得那么亲热,那么认真,喊得他们都不好意思答应。其实,学生家长也就二十七八岁,而我们也已经十八九岁了。喊了几年之后我们才逐渐改口叫“大哥”、“大嫂”,“老张”、“老李”,这样,大家才觉得比较自然。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