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一个都不能少:个别差异的处理:「小学生在中文、英文、数学三科的学习动机与模式发展与研究」计划的理论与实践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42833081
  • 作      者:
    黄显华, 朱嘉颖编著
  • 出 版 社 :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3
收藏
作者简介
    黄显华博士,<br>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 教授;<br>    香港中文大学课程与教学学系 系主任;<br>    香港教育研究所 副所长;<br>    社会科学学士、文科教育硕士(香港中文大学)及教育博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br>    曾获香港教育文凭。曾在三所小学、两所中学任教,并任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教学顾问,及参与世界银行在中国的教育技术援助项目协调工作。曾任香港特区政府中央政策组非全职顾问、教师教育与教师资格咨询委员会委员,香港学术评审局、香港公开大学、香港教育学院、香港城市大学学术评审委员或校外考试委员。现任中国教育学会课程专业委员会顾问、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南师范大学及首都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台港澳中心特约研究员。研究兴趣包括课程理论、筛选教育和普及教育课程设计与教学过程的性质,应用教育心理学理论与课程设计(包括教科书设计)的探讨,语言课程的设计、发展和实施,教师教育等。
展开
内容介绍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黄显华教授等所实施的大型研究计划“小学生在中文、英文、数学三科的学习动机与模式”不仅展现了独特的研究风格,更是香港教育改革的具体成果之一。<br>    现在黄显华教授等将他们的研究成果撰写成《一个都不能少:个别差异的处理》一书,在台湾出版,相信一定会给台湾的教育改革带来许多启示。任何教育改革理念要想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实现改革理想,不仅要概念重建,更要结构再造、文化新生。这正是本书的基本前提和重要理念,也是今后台湾地区教育改革的具体方向。首先,在概念重建方面,他们提出“一个都不能少”的概念。他们强调,义务教育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的学校教学和课堂活动,使每个学生有在共同起点上发展自我的机会,并能建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利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各施所长,展现各自的才华。“处理个别差异的本身就是教师对‘学习动机’和‘学习模式’重新构造的过程”。于是他们提出TARGET模式,从课业(Task)、权责(Authority)、认可(Recognition)、组合(Grouping)、评估(Evaluation)和时间(Time)等教学、学习因素出发,探索能促进学习动机并适应不同学习环境的具体架构,让每个学生有机会体味学习的意义和喜悦,活出自己生命的光彩。<br>    其次,在结构再造方面,香港特区政府为加强大学和中小学的合作发展,已在香港中文大学设立了“大学与学校伙伴协作中心”,使研究者和实践者能通过共同的交流、思考和探索,实现各自的专业发展。本书特别强调所谓“研究式的实践”,及大学、中小学和课程发展处形成合作团队,为学校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机会,大胆地对过去一些习以为常的事情和思想作改变,从而反思和拓展自己对学校教学的新认知。而从事教学研究的大学研究人员也可以借此机会对自己所从事的师资培养工作进行反思与探索。所以,这种合作关系正提供了一座联系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研究与实践、教师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桥梁,而这座桥梁的建立为继续探索香港未来的教育发展方向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途径。这种结构再造的发展,正是台湾教育改革今后努力的方向。有效的伙伴合作关系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变化和改善,更体现在学校整体教学文化的转变,这就是文化新生的问题。校长担负课程和教学领导的责任,鼓舞教师参与学校决策,发现问题,作行动研究;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等一起认真思考,共同建构学校课程的意义,发展高层次的自我判断与管理的能力。行动研究不单只令教师增强了教学能力,让他们能够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更有助于为教师赋权增能(empowerment),即通过系统的自我研究、自我评价和自我监察,实现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总之,教师是课程改革希望之所系,如果每位教师都是研究者,每间教室都是实验室,则每一所学校都会成为课程改革中心。这时,教师研究同时也是课程研究和教学研究,也是课程和教学的改革;教师发展同时也是课程发展和学校发展,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也没有学校发展。只有上述问题得到重视,“一个都不能少”的理想才能实现。本书呈现了香港近年来教育改革的理念和具体做法,相信能让我们更深入地探讨台湾教育改革问题,给我们更多的启示和指引。作者黄显华教授,李子建教授和黄毅英教授等都在华人教育社群中颇有盛名,也是我多年的老朋友,乐见他们的大作在台湾出版,希望能嘉惠台湾的学术界,更希望能促进台港两地的学术交流。
展开
目录
导言<br>大学与中小学伙伴协作下课程与教师专业的发展   黄显华 朱嘉颖<br>计划的理念<br>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领导定义与角色的探究   黄显华 徐蒋凤 朱嘉颖<br>第二章 教师赋权 黄显华<br>第三章 反思教学与行动研究 李子建<br>第四章 课程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 王建军 黄显华<br>第五章 个别差异与教学调适 韩孝述<br>第六章 普及教育下的学习动机:理论与教学方法探索 赵志成 黄显华<br>第七章 个别差异、学习动机与学习模式三者间的关系 黄显华<br>第八章 促进学习动机的教学设计 连文尝 黄显华<br>第九章 学生投入 黄毅英 孔企平<br>第十章 教育改革的桥梁:大学与中小学伙伴合作的理论与实践 王建军 黄显华<br>计划的实践<br>第十一章 教师工作坊回顾 朱嘉颖 黄显华<br>第十二章 学校探访与学科教学 黄显华 朱嘉颖<br>第十三章 教学分享<br>中文科<br>增强小学初年段学生中文科学习动机的策略 徐俊祥 陈美玲<br>我思我想 姚凤葵 何秀芳 欧美兰 陈美玲<br>阅读是学习语文科的基础 梁柱石基 柯宝云<br>数学科<br>数学学习———由生活到数学化的道路 黄毅英<br>应用TARGET模式分析数学科的教学 林静仪 梁芝兰 叶雅雯 黄玉兰 陈兰萍 关惠莲<br>学生们的“小发现”———记一次愉快的乘法教学 李慧苑<br>英文科<br>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the Hong Kong English Curriculum for Schools Paul Sze<br>The Motivation of Primary School Pupils to Learn English in Hong Kong Evelyn Yee-Fun Man<br>Greater Authority for Teachers and Learners 刘爱民<br>英文有效教学:由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 方燕容 朱嘉颖<br>第十四章 聆听学生的心声———学生调查与访谈的反思 朱嘉颖 黄显华<br>第十五章 聆听家长的声音———世界龙冈学校黄耀南小学家长访谈的反思 朱嘉颖 黄显华<br>计划的反思<br>第十六章 教育改革和伙伴协作 梁满荣<br>第十七章 两难中的抉择———课程改革中教学领导的新角色 徐俊祥 黄显华<br>第十八章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高动机计划”与新会市实验小学课堂素质化研究的比较与反思 徐俊祥<br>第十九章 “课堂教学与学习动机”教师工作坊回顾 朱嘉颖 黄显华<br>第二十章 教师赋权的反思 黄显华 朱嘉颖<br>第二十一章 研究员的反思 李子建 朱嘉颖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