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教育学科年度发展报告.2003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32098184
  • 作      者:
    叶澜主编
  • 出 版 社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4
收藏
内容介绍
    一、《中国教育学科年度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撰写,自2002年开始,每年出版一本,反映前一年中国教育学科的发展状况。宗旨是通过“报告”的撰写,及时总结、反思教育学科的发展,形成和强化研究者学科发展的自我意识,并以年度报告的形式留下21世纪中国教育学科发展的轨迹,表达我们对学科发展的关注与思考。<br>    二、“报告”以教育学的主要交叉与分支学科为单位撰写。2003年入选的学科有教育学原理、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德育原理、课程论、教学论、教育管理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比较教育,共11门。其中,“教育经济学”是本期新增的学科,“德育原理”去年缺失,今年补上。本“报告”选择的学科相对集中在教育学科群的“基本”和“传统”范围内。作出这样的选择,一是考虑到基础性与发展性的关系,二是受编委舍成员学术背景的限制,三是与书的篇幅不能太长相关。同时,我们也不想把“报告”写成“百科全书”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今后选择学科时不再作变动。目前这一选择的合理性和局限性都是明显的。对我们来说,发展与完善将在长期的过程中实现。
展开
精彩书摘
    2003年我国教育界关于课程问题的探讨出现两个较大变化:一是结合具体学科领域的探讨,在数量上迅速增加,构成本年课程研究文献的大部分;二是一般性的课程论研究的专著和论文,总体数量有所减少,但在关涉的课题上,开始从较为表面化的对某种观念或组织形式的倡导、阐释或辩解转向对课程问题内部关系的探讨,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对教育中“人的要素”(其中又以对“教师”的关注为突出)的重视。这两个变化似乎预示着一个相同的方向,那就是无论是课程研究向课程实践延伸,还是课程理论研究的纵深维度,我国的课程研究都开始走向深化。限于篇幅和本文的性质,具体学科领域的课程研究论文将不在回顾和概括之列。<br>    一、概述<br>    2003年我国课程研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进展是对教师这一“人的要素”的重视,出现了相当数量的论文,讨论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状态、课程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等。这似乎标志着,随着课程改革实践和课程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界对于课程问题的关注开始由较为笼统的一般化解释和宣扬转向对课程内部关系的探讨。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促进我国课程研究进一步深化的开端。<br>    倡导观念的革新仍然是2003年课程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2002年的相关探讨稍见不同的是,尽管仍有不少学者借用某种既存的理论视角(如后现代主义、批判主义等)批判我国以往或当前的课程观并指明转换的方向,但开始有学者抛弃这种较为肤浅的“划清界限”式的论述,转而在某种新的视角之下,构建相对更为深刻的课程性质判断。<br>    新的课程组织形式(如“综合实践活动”或其中之“研究性学习”)仍然是许多学者探讨的重点。与2002年相关的论述不同的是,有学者开始借用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的视角,对这些新课程组织形式的性质,尤其是在这种组织形式下学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期望的成果)进行探讨。<br>    ……
展开
目录
总论:艰难的行进——学科发展意识的觉醒与迷乱<br>(一)教育学科群的内结构转型问题<br>(二)教育学科的实践转向问题<br>(三)教育学科的方法论意识问题<br>(四)其他<br>教育学原理<br>一、概述<br>二、进展<br>(一)对“教育”本身的研究<br>(二)教育理论元研究<br>(三)教育中的“人”之研究<br>三、展望<br>教育哲学<br>一、概述<br>二、进展<br>(一)关怀生命<br>(二)认识教育<br>(三)追寻价值<br>(四)认识论、知识观与教育<br>(五)人文与科学的反思及其观照下的教育<br>(六)学科发展<br>三、展望<br>教育社会学<br>一、概述<br>二、进展<br>(一)学科发展<br>(二)知识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凸显<br>(三)教育公平研究<br>(四)教育与社会分层<br>(五)教育自身社会系统的微观研究<br>(六)个体社会化研究<br>(七)大学生文化的时代解析<br>(八)网络时代:教育必须直面的挑战<br>(九)诸多关注:社会转型期的教育问题<br>三、展望<br>教育经济学<br>一、概述<br>二、进展<br>(一)学科研究:从被动到主动<br>(二)教育产业化研究:从抽象到具体<br>(三)教育投资研究:从一元到多元<br>(四)教育资源配置研究:从优化到兼顾<br>(五)教育经济效率与效益研究:从滞后到超前<br>(六)教育供给与需求研究:从粗放到高效<br>三、展望<br>德育原理<br>一、概述<br>二、进展<br>(一)概念研究稳中求进<br>(二)从“德育的可能性”到“德育的理性化”<br>(三)德育理念的更新与变革<br>(四)全球化语境中德育的出路<br>(五)道德教育领域中的心理学研究<br>(六)德育课程<br>(七)间接德育<br>三、展望<br>课程论<br>一、概述<br>二、进展<br>(一)课程观的转变<br>(二)课程与教师<br>(三)研究性学习<br>(四)教材与教科书<br>(五)课程改革与课程实施<br>三、展望<br>教学论<br>一、概述<br>二、进展<br>(一)教学研究开始聚焦课堂、立足“校本”<br>(二)教学过程本质研究深入到“关系”之中<br>(三)教学设计研究走向系统<br>(四)教学模式与策略研究成为热点<br>(五)课堂教学评价研究出现新进展<br>(六)教学论理论基础的转向与学科建设的反思<br>三、展望<br>教育管理学<br>一、概述<br>二、进展<br>(一)学校危机管理——灾难中生长的智慧<br>(二)现代化教育管理理念探究——规范与创新的融<br>(三)校长负责制的重建与再造——由外控管理走向自主管理<br>(四)校本管理——现代学校制度的构建基础<br>(五)课程管理——学校教学管理的关注要素<br>(六)教师管理——以“心”为本的管理理念<br>(七)反思与前瞻一中国高等教育、职业与成人教<br>育管理的研究成果及问题<br>三、展望<br>中国教育史<br>一、概述<br>二、进展<br>(一)教育人物和教育思想研究的深化和多样化<br>(二)教育演变研究的细致化与新动向<br>(三)专题史研究走向繁荣和具体<br>(四)教育史研究方法及史学理论的开拓与反思<br>三、展望<br>外国教育史<br>一、概述<br>二、进展<br>(一)外国教育思想史研究的新突破<br>(二)外国女子教育史研究的有益尝试<br>(三)外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新解读<br>(四)西方教育史学研究继续受到关注<br>(五)高等教育史研究方兴未艾<br>(六)杜威教育思想仍是研究热点<br>三、展望<br>比较教育<br>一、概述<br>二、进展<br>(一)理论研究呈现新态势<br>(二)基础教育改革研究成为热点<br>(三)社区教育研究成果丰硕<br>(四)教育全球化研究日趋升温<br>(五)双语教育研究倍受关注<br>(六)高等教育大众化研究向纵深发展<br>三、展望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