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教育学科年度发展报告.2002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32092054
  • 作      者:
    叶澜主编
  • 出 版 社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3
收藏
内容介绍
    一、《中国教育学科年度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撰写,自2002年开始,每年出版一本,反映前一年中国教育学科的发展状况。宗旨是通过“报告”的撰写,及时总结、反思教育学科的发展,形成和强化研究者学科发展的自我意识,并以年度报告的形式留下21世纪中国教育学科发展的轨迹,表达我们对学科发展的关注与思考。<br>    二、“报告”以教育学的主要分支学科为单位撰写。2002年入选的分支学科有教育学原理、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课程论、教学论、教育管理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比较教育,共9门。教育学科群内还有许多其他分支学科和还在生长着的新的分支学科,本“报告”选择的学科相对集中在教育学科群的“基本”和“传统”范围内。作出这样的选择,一是考虑到基础性与发展性的关系,二是受编委会成员学术背景的限制,三是与书的篇幅不能太长相关。同时,我们也不想把“报告”写成“百科全书”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今后选择学科时不再作变动。目前这一选择的合理性和局限性都是明显的。对我们来说,发展与完善将在长期的过程中实现。<br>    三、书中每一分支学科的发展报告都由“概述”、“进展”和“展望”三大部分组成,其中“进展”是核心构成。资料涉及面以2002年为主。由于撰稿人员视野和时间有限,资料肯定不可能收全,这也是信息社会不可避免的缺陷和遗憾。我们在努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把力气主要花在提炼上,花在对发展脉络的把握上。
展开
精彩书摘
    不难发现,我国目前关于社会分层与教育分层的研究,尽管关注的焦点由教育外部因素转向内在因素,但对教育分层现象的理论分析不够精细。这表现在:(1)这一领域的研究对国外研究成果的介绍和阐释居多,本土化研究力度不够;(2)由于空间的限制,这些观点和理论常常缺乏比较深入的说明,缺少精确性;(3)经验材料对这些理论和观点的支持常常并不是很有力。①<br>    (四)大学生社会化问题跃升为亮点之一<br>    在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同时,高等教育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中心,其中大学生社会化研究构成高等教育社会学问题中的亮点。本年度关于大学生社会化的研究主要涉及三类问题:大学生过度社会化、大学生社会化的价值取向以及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此外,在传统社会化研究课题中,独生子女社会化问题仍继续受到关注。<br>    莫飞平指出,“过度社会化”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典型现象,是指大学生社会化程度过高或速度过快,超过了社会化的标准,是畸形的。主要表现涉及两方面:一是过分强调社会和他人取向,唯社会和他人是从,忽视和丧失个性,在行为上可能唯唯诺诺,也可能八面玲珑,圆滑世故;二是在行为上超越了大学生年龄阶段的标准,忽视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片面强调社会行为知识的学习与体验,社会习气较浓,在心理上表现为异常成熟,如平常说的“少年老成”、“看破红尘”等。②史春霖剖析了导致大学生社会化障碍的原因,包括社会高度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等所致的大学生理性批判精神不足;而先期教育内容缺损,使大学生的早期教化缺乏完备的前提;招生就业体制转变,促成大学生的经济压力和竞争压力交互增长。③<br>    甄洁洪认为,当代大学生社会化价值取向最突出的特征是现实性与功利性。这说明当代大学生更愿意适应现实社会,自主发展意识越来越强,自由空间越来越大。同时,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变化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br>    ……
展开
目录
总论:在路上——研究教育转型与教育学科研究转型<br>(一)“转型”主题在教育学领域的“复调式”展开<br>(二)教育学科研究由反思走向“转型式”重建<br>教育学原理<br>一、概述<br>二、进展<br>(一)教育转型研究全面展开<br>(二)教育政策研究扣紧热点<br>(三)教育法学研究实力凸显<br>(四)“人”、“生命”、“儿童生存状态”深受关注<br>(五)教师专业发展研究逐渐拓展<br>(六)教育学科的发展及其机制研究走向深化<br>三、展望<br>教育哲学<br>一、概述<br>二、进展<br>(一)找回教育中消失的个体<br>(二)“教育是什么”的再探讨<br>(三)教育价值:“能做”和“应做”的思考<br>(四)挑战传统认识论与知识观<br>(五)人文与科学:同根共生的藤<br>(六)教育哲学的学科发展<br>三、展望<br>教育社会学<br>一、概述<br>二、进展<br>(一)社会转型期的教育问题凸显为研究重点<br>(二)教育公平正成为主导性的学科意识<br>(三)社会分层与教育分层<br>(四)大学生社会化问题跃升为亮点之一<br>(五)中小学学生生存状态研究<br>(六)教师的社会学研究<br>(七)社区教育研究<br>(八)网络社会与学校教育<br>三、展望<br>课程论<br>一、概述<br>二、进展<br>(一)中国近期课程研究的反思与理论构建<br>(二)“新”课程观的探寻与课程“价值取向”的考辨<br>(三)课程管理与课程政策研究<br>(四)课程结构与课程资源研究<br>(五)课程组织研究<br>(六)教材与教科书制度研究<br>(七)课程评价研究<br>(八)课程实施与课程改革研究<br>三、展望<br>教学论<br>一、概述<br>二、进展<br>(一)改革语境下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的再理解<br>(二)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关系的再解说<br>(三)教学价值、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的再探讨<br>(四)教学论学科体系的反思与重建<br>(五)教学原则研究的复苏与走向<br>(六)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的引进与反思<br>(七)对传统教学文化的发掘与弘扬<br>三、展望<br>教育管理学<br>一、概述<br>二、进展<br>(一)教育管理价值取向研究<br>(二)加入WTO引发的教育管理改革新问题研究<br>(三)基础教育管理的发展动向和趋势<br>(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发展与实践研究<br>(五)成人教育管理的现状和问题<br>(六)参与管理:教师专业自主权回归<br>(七)“以生为本”的班级管理原则的倡导<br>(八)知识管理在学校中的应用与策略<br>(九)学校管理道德观的冲突和发展<br>三、展望<br>中国教育史<br>一、概述<br>二、进展<br>(一)教育人物和教育思想仍是研究重点<br>(二)教育制度研究个性彰显<br>(三)专题史研究深化<br>(四)教育史研究方法及史学理论研究进步<br>三、展望<br>外国教育史<br>一、概述<br>二、进展<br>(一)杜威教育思想的重新解读<br>(二)教育与宗教关系研究深化<br>(三)20世纪西方教育思想研究加强<br>(四)当代教育热点问题的历史呼应<br>(五)外国教育史学科自身发展研究<br>三、展望<br>比较教育<br>一、概述<br>二、进展<br>(一)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意识加强<br>(二)影响各国教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研究深化<br>(三)各国教师教育研究由平面走向立体<br>(四)各国高等教育研究凸显<br>(五)各国职业教育研究走向纵深<br>(六)各国道德教育研究扩展<br>(七)各国科技教育、网络信息教育研究方兴未艾<br>(八)各国教育改革研究视野拓展<br>三、展望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