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教育管理者的专业发展(包括职前和职后)必须与工作场所的真实情境和复杂问题相联接。<br> 在本书的第一章 中,作者提出了教育管理者专业发展的八项目标,亦即发展八种能力。而要有效地达成这八项目标,又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学生的先前知识被激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获得大量应用知识的机会;学生对新知识加以译码的背景与他们以后实际运用知识的背景非常接近。<br> 第三,教师不再是“真理”的讲解者或传授者,他们的工作重心不再是课堂上的“表演”,而是课前的设计和课后的反馈与反思。<br> PBL要求教师从以往那种“真理”讲解者或传授者的角色中摆脱出来,不要期望自己能够告诉校长(包括未来的校长)管理是怎么回事,应当怎样去管理学校。以往太多的经验表明,这种“讲解”和“传授”既远离校长身处的真实情景,又缺乏在真实环境下的操作性。教师应当着重做好三项工作:教学前的方案设计,教学后对学生的个别化反馈,教师的自我反思与改进。<br> 至于上述思想如何在具体的PBL方案中体现以及如何操作的问题,书中均有极为详尽的描述和举例,这里不再赘述。值得补充的倒是PBL的另一思想(仅针对校长培训而言):校长是培训机构的客户,不能吸引客户的培训机构是没有生存价值的。对于这一点,本书虽未明确表达,但它实际上存在于许多PBL的倡导者或拥护者的头脑中。<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