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种“不完满性”,我们可以和其他动物作一比较。动物学家波特曼在对人类胎儿和动物胎儿详细调查后发现,人是在生理尤其是大脑尚未成熟的状态下出生的。许多动物一出生即可站立和行走,人却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做到这一点。波特曼指出,如果人也想达到它们的程度,起码要在母体内停留21个月。从经验中我们也知道,地球上的很多生物,无论是脱胎而来,还是破壳而出,许多生命都可以依赖遗传特性、依靠本能,开始独立的生命历程,而人并不具有这种先天的遗传本能。
人要生存,“这种存在物必须塑造自己”。同时作为地球上最高级的生命形式,人的“塑造自己”的能力又是得天独厚的。正是有了这种塑造能力,人才能内化和占有作为类的人所创造文化的成果,才可能在前人所创造的历史基础上进行生活实践。卢梭在《爱弥尔》中说: “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我们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我们需要判断的能力。我们出生时没有的东西,我们成长所需要的东西,全部都需要教育赐予我们。”在此卢梭主要谈的是教育的意义,实际上,教育是为了实现成长,成长才是根本。所以,人从一出生就注定了必须学习,学习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人的精神需要表现在他的求知欲上,这是人的天性。我们要在精神上得到幸福,就必须使智慧的种子——求知欲——开花结果,否则它会白白埋在那里,得不到什么益处。要幸福,就要激发求知欲“塑造自己”。“塑造自己”是指向内部世界的认识和运算,它直接关注个体自身的发展,在个体对自身的发展做出主动的思考、批判、选择目标、策划过程和准备付诸实施的时候,人就具有了主动把握自己人生和命运的个体发展意识和能力。这是人不同于任何生命体的最重要的“自我产生和自我再生”的能力,是人所具有的最重要的能力,也是作为个体的人实现生命价值、获取幸福人生的内在保证。学习是人“塑造自己”的基本方式,成长和完善是“塑造自己”的主要体现。从这种意义上看,学习和成长是人的基本生存方式,也是获得幸福、享受幸福的基本途径。
幸福要从“内化”与“外化”两种创造性审美实践中获得。但遗憾的是,我们谈论审美时,关注得最多的是客体的属性是否满足主体的审美需要,目光只盯在客体上,并没有把自身的成长变化也作为客体审视。在谈论幸福时,我们也主要关注的是影响外部世界的人的力量的展示,却忽略了自身力量的增长和变化。由于缺乏“塑造自己”的生存定位,学习和成长从开发生命潜能、增加入的本质力量的幸福的体验变成了“异化”的力量,我们常说“书山有径勤为路,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不再是幸福,反而成了痛苦。
其实学习应该是快乐的,内化的快乐,获得成长和进步的幸福早已为许多先哲所认识。
我注意到的是刘老师的一句“我惊呆了”,我要说,刘老师真该为这样的学生、这样的探索、为自己曾为学生的创造提供了机会而骄傲。
分享学生的创造离不开教师的因势利导,这种因势利导激发和展示教师的智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会带给教师更强的审美感受。这是小学语文教材《狐狸和乌鸦》的一个教学片断:
(学习了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后,老师打出乌鸦落寞地站在枝头的幻灯图。)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时乌鸦的神态,想一想:看着狐狸叼起肉钻进洞里,乌鸦心中会想些什么?
(学生稍加思考,纷纷举起小手。)
生:乌鸦伤心极了,心想:哎!都怪我爱听好话,才会上了狐狸的当。
生:乌鸦后悔了:要是我不那么爱听好话,孩子们这会儿就有肉吃了!
(师正欲总结,却有一男生跃跃欲试,师便让他发言。)
生:乌鸦心想:嘿!我长这么大了,从没听谁夸我羽毛漂亮、嗓子好,今天总算让我听到了。不就是一块肉么,孩子们别急,我再给你们找去!
(顿时,教室里一阵哄笑。师先是一愣,随即笑着问该生。)
师:那么这只乌鸦要是再找到肉,还会让狐狸给骗走吗?
生:不会了,这下它有经验了,不会再上当的。
师:大家别笑,这位同学的想象力真丰富,还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好样的!其实呀,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会犯错,关键是犯了错误后怎样对待。如果只是一个劲地埋怨自己、责怪自己是没用的,应该努力去纠正错误,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