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教学论基础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04131016
  • 作      者:
    (德)F.W.克罗恩(Friedrich W.Kron)著
  • 出 版 社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5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本译自德文的教学论研究专著。作者通过对丰富而翔实的资料的梳理,概述了教学论经典理论和模式,介绍了德国当代的主要教学论流派,阐述了不同学派对于教与学的主要观点及其理论基础,同时也对教学论的发展与现状,对课程和教学媒介等作了探讨,阐述了不同学派对于教与学的主要观点及理论基础。
展开
作者简介
  F.W.克罗恩(Friedrich W.Kron)教授1933年生于德国巴特克罗依茨纳赫(Bad Kreuzflacl),1965年取得哲学博士学位,1966年任莱茵兰-法耳次州沃尔姆斯教育学院讲师,1970年升为副教授,1973年升为正教授,1976年后被聘为美因兹大学教授直至退休。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从德文翻译过来的教学论专著。它通过对丰富而翔实的资料的梳理,概述了教学论经典理论和模式,特别是对教与学的过程有非常精彩的论述。本书把大部分篇幅用在探讨德国教学论问题上,全面而扼要地介绍了德国当代的主要教学论流派,阐述了不同学派对于教与学的主要观点及理论基础;与此同时本书也对教学论发展史、课程与教学媒介等作了探讨,阐明了教学理论与实践同社会、政治和哲学的力量与发展的关系。此外,作者还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对教与学的过程作了剖析,并把教学组织、教学形式、教学过程、课程和媒介等教学理论与实践问题列入到了文化适应与社会化现象中来研究,充分利用了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来说明教学分析与教学设计等问题。
  本书可作为师范院校教学论课程的教学与研究的基本参考书,也是中小学教师学习教学论的一本有价值的参考读物。
展开
目录
第三版前言
前言
1.0 学科界定(1)
1.1 实践领域的观点(2)
1.1.1 教师的见解(2)
1.1.2 研讨班领导和师范见习生的解释(4)
1.1.3 进修教育、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领域的观点(6)
1.1.4 结论(10)
1.2 作为高校科目的学科(11)
1.2.1 作为研究和考试科目的教学论(11)
1.2.2 教学论在教师教育“第二阶段”中的作用(16)
1.2.3 作为教育学分学科的教学论(20)
1.2.4 学科及其相邻学科(24)
1.2.5 与学科教学论和学科科学的关系(26)
1.2.6 教学论和方法论的关系(31)
1.2.7 结论(32)
1.3 作为科学的界定(33)
1.3.1 关于词源和概念的意义(33)
1.3.2 关于种种科学界定的概述(36)
1.3.3 作为教和学的科学的教学论(38)
1.3.4 作为教学理论和教学科学的教学论(39)
1.3.5 作为教育内容理论的教学论(40)
1.3.6 教学论作为控制学习过程的理论(41)
1.3.7 教学论作为心理学上教和学的理论的应用(42)
1.3.8 总结(43)
1.4 本书的基本性学科(45)
1.4.1 教学论作为文化适应科学(46)
1.4.2 教学论现象的3个考察层面(47)
1.4.3 方法论的结论(50)
2.O 教学论问题的发展历史(55)
2.1社会改良者(17世纪)(57)
2.1.1 近代的第一个课程标准:J.A.夸美纽斯(58)
2.1.2 面向学生天性的教学(60)
2.1.3 新教学方法的探索(60)
2.1.4 教学论的发展(62)
2.2 德意志启蒙者(18世纪)(63)
2.2.1 对现实课程的检验:J.B.巴泽多(67)
2.2.2 道德的意义(69)
2.2.3 教学媒介的基础(70)
2.2.4 教学原理和教学方法的发展:E.Chr.特拉普(72)
2.3 最初的分类学家和教学方法学家(19世纪)(73)
2.3.1 现代教养论教学论的最g设想:J.F.赫尔巴特(74)
2.3.2 近代第一个教育计划模式(78)
2.3.3 教学的形式阶段:T.齐勒,W.赖因(80)
2.4 教养论家(19世纪-20世纪)(83)
2.4.1 教育过程对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决定性意义:O.维尔曼,E.韦尼格(85)
2.4.2 教学大纲中教育内容的组织(86)
2.5 改革教育家(20世纪初)(89)
2.5.1 发展观的决定性:M.蒙台梭利(91)
2.5.2 教与学的整体关系:B.奥托(94)
2.5.3 作为劳动过程的教学:O.沙伊普纳(96)
2.6 近代学校教育改革家和课程改革家(从1960年起)(97)
2·6.1 社会变化、中小学改革和课程修改的关系:德国教育审议会(99)
2.6.2 新课程:社会学习(100)
2.7 结论(101)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