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外教育思想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305035548
  • 作      者:
    朱永新主编
  • 出 版 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0.9
收藏
内容介绍
  《高等学校小学教育专业教材:中外教育思想史》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宗旨,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针,以《方案》为依据,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改革创新精神,体现大学文化程度和为小学教育服务的内在要求,遵循小学教师成长的规律和学科教学特点,加强通识教育,注重文理渗透,强化职业能力培养,合理安排教材结构,科学构建教材体系。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充分汲取了省内外试验院校的教学经验,并注意借鉴国际师范教育教学改革的先进成果,在确保科学性的前提下,进一步突出教材内容的时代性、针对性和系统性,坚持师范性和学术性统一,基础性和发展性并重,使教材体系更加符合培养面向21世纪本、专科学历小学教师的需要。
展开
精彩书摘
  2.汉魏六朝时期的教育思想
  汉魏六朝时期包括秦、汉、三国、两晋和南北朝等许多王朝,从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至公元589年南朝陈灭亡为止,绵延800余年。它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即中国统一而强大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封建制度建立、形成和逐渐巩固的秦汉时期,和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分裂、大混乱的六朝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中国学术史上的第二次“百家争鸣”高潮。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专制的国家,在政治上实行吏师制度,在文化教育上实施书同文、行同伦、一法度、定一尊等政策,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汉代初年,黄老学派在从秦代的法治教育向汉代“、独尊儒术”的德治教育的转变中起了中介作用,而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后,则正式促成了古代教育的政治伦理化。经过董仲舒的阐发,以三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君为臣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儒家伦理道德教育更加系统化、理论化,更加富有了专制主义精神,并罩上了神秘的外衣。
  汉代的教育事业有新的开拓与发展。首先是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如大学、宫邸学、鸿部门学、郡国学校的体系,宦学事师的教学形式,经学教育的教学内容等:其次是私学教育的兴盛与繁荣,如既有以书馆为主要形式的蒙学教育,又有以乡塾为主要形式的一般经书学习,还有以精庐或精舍为主要形式的专经教育,后者在唐宋后衍变为书院教育。再次是察举取士制度的产生与实施,形成了兴官学以养士,重选举以取士,养士皆学儒经,取士皆选儒生的格局,这也对科举制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孕育出一代卓越的教育思想家,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董仲舒与王充。被称为“汉代孔子”的董仲舒,继承了儒家的德治传统,强调教育的社会政治功能,他的三大文教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置明师,兴大学;重选举,广取士)被统治者所采纳,成为汉代的文教国策。从“性三品”的学说出发,董仲舒认为“圣人之性,不可以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只有“中人之性”才可以“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①在道德教育方面,他首倡的三纲五常的内容及正谊明道,不计功利,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积小致臣,以微致显的德育原则与方法也具有相当的影响。
  东汉王充在批驳当时流行的谶纬迷信和崇古宗圣的学风中,提出了独树一帜的教育理论。他肯定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培养中的作用,提出了“学校勉其前,法禁防其后”②的主张;他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提出了“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③的命题;他还认为“人有知学,则有力矣”④。这可能是“知识就是力量”的最初始的表达,而这一表达比英国的弗兰西所·培根(公元1561-1626年)要早1500余年。他反对呆读死记,重视学习与实际练习相结合的方法;他反对“信师好古”地盲目学习,而倡导“问难穷究”,“核道实意”⑤的探索学风。
  秦汉时期还有一些重要的典籍,如《吕氏春秋》、《淮南子》、《法言》、《史记》、《新语》、《新书》、《白虎通德论》、《汉书》、《说苑》、《申鉴》、《太平经》等,也都程度不同地涉及到教育问题,丰富了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离乱动荡,政权频繁更迭,豪族巧取强夺,社会玄学风行,官学时兴时废,私学昌盛发达,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教育思想史的性质与特点
第二节 教师为什么要学习教育思想史
第三节 教师如何学习教育思想史

第二章 中外教育思想的发展轨迹
第一节 中国教育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外国教育思想的产生与演变

第三章 中外教育思想的特征比较
第一节 重世俗与重神性
第二节 重道德与重功利
第三节 重政务与重自然
第四节 重和谐与重竞争
第五节 重整体与重个体

第四章 中外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人性理论
第二节 治乱学说
第三节 人才观念

第五章 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教学论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教师说
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读书法
第四节 中国古代的德育论
第五节 中国古代的科举教育思想
第六节 中国古代的书院教育思想
第七节 中国古代的蒙学教育思想
第八节 中国古代的科技教育思想

第六章 外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 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
第二节 关于教学问题的论述
第三节 关于道德教育问题的论述
第四节 关于体育及音乐教育问题的论述
第五节 关于教师和师生关系问题的论述

第七章 中国近代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 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教育学的诞生
第二节 中国近代教育思想的演变
第三节 中国近代教育思想的特征

第八章 外国近代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 文艺复兴与西方近代教育学的萌芽
第二节 外国近代教育思想的演变
第三节 外国近代教育思想的特征

第九章 中国著名教育家的生平与学说
第一节 孔子的生平与学说
第二节 墨子的生平与学说
第三节 苟子的生平与学说
第四节 颜之推的生平与学说
第五节 韩愈的生平与学说
第六节 朱熹的生平与学说
第七节 王守仁的生平与学说
第八节 王夫之的生平与学说
第九节 蔡元培的生平与学说
第十节 陶行知的生平与学说

第十章 外国著名教育家的生平与学说
第一节 苏格拉底的生平与学说
第二节 柏拉图的生平与学说
第三节 夸美纽斯的生平与学说
第四节 洛克的生平与学说
第五节 裴斯泰洛齐的生平与学说
第六节 赫尔巴特的生平与学说
第七节 福泽渝吉的生平与学说
第八节 杜威的生平与学说
第九节 马卡连柯的生平与学说
第十节 苏霍姆林斯基的生平与学说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