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教育信息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107144235
  • 作      者:
    孙绍荣著
  • 出 版 社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1
收藏
内容介绍
    《教育信息学》从教育科学分类学的观点出发,比较系统地从教育科学分支学科的角度反映教育科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试图勾勒教育科学的概貌《教育信息学》以历史唯物主义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为指导。同时力求做到“三个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结合,材料与观点相结合,叙述与评析相结合。
    《教育信息学》属于学术性著作,要求作者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从纵向上论述学科发生、发展与趋势,从横向上比较和分析不同流派的观点。“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的梳理辨析,努力反映学科前沿,亦体现作者自身的见解。
    《教育信息学》的作者主要为中青年学者。为提高书稿质量,各卷分别聘请知名学者为特约审稿人。特约审稿人对书稿的审阅是全方位的,他们与作者相互进行平等的学术切磋。特约审稿人和丛书主编尊重作者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不同的学术观点。
展开
精彩书摘
    由上述可见,对知识的分类是很多的,各家之间有同有异。对于这个问题,本书认为有两点需引起注意。
    第一点,知识分类涉及知识概念的外延范围。所以,知识的分类应当与知识概念的定义相一致。如果把知识理解为“学习的产物”,就可以把知识分为语义知识、程序知识、策略知识,这就把“智慧技能”(加涅语)也包括在知识概念中去了。但是,如果把知识理解为人类认识世界的成果,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那么知识便属于意识范畴,这时的知识分类就不应把技能也包括进去。
    在传统上,我国与苏联的哲学界、心理学界一般是把知识作为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来看待的。所以,把知识与技能分开讨论也是有道理的。在本书中,为了研究的准确、方便,我们对知识概念的理解暂时仍然使用通常的提法,即把知识作为人脑对认识对象的反映结果来看待。这样,只有所意识到的、能够知道事物是何种样子或知道某种行为会引起什么后果的思想内容才是知识。而所形成的无意识的、不自觉的反射性行为(包括心理活动和肌体行为)的固化则不是我们所说的知识。在这里,我们引用杜威的一段话来说明这种观点:“知识不仅是我们所意识到的东西,而且构成了我们在理解正在发生着什么时所有意使用的观念。”
    第二点,因为在客观上存在着对事物的不同的分类依据,所以,前面提到过,对同样的内涵和外延范围也可以有不同的分类。对于同样的知识概念,按反映层次分有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按反映内容分有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在这种情况下,究竟采取何种分法,就有一个选择问题。我们认为,分类应尽可能有利于研究的目的。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教育信息学概述
第一节 当代的教育信息学研究
一、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
二、教学的信息优化研究
三、信息冗余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四、用信息调控学生的意识状态”
五、将信息观作为“三论”引入教育学研究
六、以信息观点来探讨教育理论中的传统课题
七、教育信息传播研究
八、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九、教育科研信息研究
第二节 教育信息学的内容框架
一、“基础理论-实践技术”维度
二、“信息功能类型”维度

第二章 教育信息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信息概念和种类
一、信息概念
二、信息种类
第二节 信息的储存、传递、检索、加工及转换
一、信息的储存
二、信息的传递
三、信息的检索
四、信息的加工
五、信息的转换
第三节 信息与社会
一、社会发展的三个要素
二、信息与人类意识
第四节 信息传递过程研究
一、信息传递模型
二、控制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模型
第五节 人脑的信息生理结构
一、研究人脑的信息生理结构的意义
二、人脑信息加工的生理结构

第三章 教育现象的信息观研究
第一节 教育的社会作用的信息观研究
一、概述
二、教育是信息传递和加工过程
三、教育通过信息传输意识
第二节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研究
一、信息技术与教育变革
二、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第三节 知识与信息在教学研究中的意义
一、知识概述
二、信息与知识的关系
三、由信息观统一地研究教与学

第四章 知识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型
第五章 知识学习信息加工模型对学与教的规律和经验的解释(上)
第六章 知识学习信息加工模型对学与教的规律和经验的解释(下)
第七章 教育科研信息
第八章 教育社会信息
第九章 教育内容信息的传递通道
第十章 教育管理系统中的信息流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