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教育哲学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32826465
  • 作      者:
    张瑞##主编
  • 出 版 社 :
    山东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0.3
收藏
作者简介
    张瑞璠,1919年2月生于湖北巴东,194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历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教育学心理学评议组成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教育史学科规划组成员、全国教育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华东师大中国教育史专业博士生导师及该学科主要学术带头人。主编及合著有《中国教育史研究·先秦卷》、《教育大辞典·中国教育史分卷》、《中外教育比较史纲》、《中国学术名著提要·教育卷》等。
    陈超群,常用笔名路知奇,广东人,教育学博士,现任教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发表《简论认识效率》、《中国古典经济学探源》、《简论道家的逆向教育思想体系》等论文十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教育哲学史(第1卷)》应该写成什么样式,随着研究的展开和认识的深入,一致认为:《中国教育哲学史》理应写出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切忌用西方教育哲学的概念范畴进行生搬硬套。这是因为中国文化和教育发展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英国哲学家罗素说:“中国文明是世界上几大古国文明中唯一得以幸存和延续下来的文明。自从孔子时代以来,埃及、巴比伦、波斯、马其顿和罗马帝国的文明都相继消亡,但中国文明却通过持续不断的改良,得以维持了下来。
展开
精彩书摘
    退一步说,即使从一个国家的利害得失来看,“王”具有表率的作用(“君仁,莫不仁”),如果王言利吾国,则大夫、士庶也效法而言利其家、利其身。人人都从自身私利出发,“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这样,希望利吾国,反而害吾国。反之,只有先义后利,君主才能得到真正的大利,因为“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所以,最明智的做法是“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日利?”由此可见,孟子的这段话的实质还是深刻的利害权衡。不“日利”不等于不要利,不“日利”的目的仍是得利。
    但是,从道德修养的角度而言,孟子反对以功利为目的。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过程中,孟子主张人人都应“怀仁义以相接”和坚持“唯义所在”的道义论(详后)。然而,即使是“唯义所在”的道义论也不是没有利益基础的。
    透过“何必日利”的语言形式,我们发现了隐藏于其中的利益基础,不仅孟子同梁惠王的这段对话是如此,孟子的整个理论也体现了道德、教育以经济为基础的基本精神,在这一点上,孟子的观点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的道德及其教育,都决定于经济基础。孟子“有恒产者有恒心”的观点集中体现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思想。
    孟子重视经济基础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出于“王天下”的政治策略考虑。
    ……
展开
目录
前言
本卷引言
第一章 儒家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与以德育为核心的教育哲学思想
第一节 孔子
一、求安重义的理论价值取向
一、 “义”对“仁”和“礼”的贯通作用与“中和”本质
三、利的分类、取利之道和义利关系
四、重公利、社会本位和经世致用之学
五、贵义贱利、重精神轻物利和“为己”之学
六、融科技知识于德育课程之中的教育内容
第二节 孟子
一、辨“义”
一、“有恒产者有恒心”的道德、教育基础论
三、“唯义所在”的道德价值论
四、道德、知识、利益三位一体的分工学说
五、“穷达”之分和“为己”之学
六、孟子义利观的理论基础--性善论和“存心”、“寡欲的教育方法论
第三节 苟子
一、义利观和价值取向
二、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
三、“先义后利”的功利主义道德教育方法
四、以礼分利、尚贤使能和教育目标的层次划分
五、性恶论和“化性起伪”的教育作用论
六、导欲论和“心之所可中理”的理性教育原则

第二章 墨家重“利”贵“义”的价值取向与文科、实科并重的教育哲学思想
第一节 墨子
一、“便宁无忧”的社会理想及其理论价值取向
二、重“利”的功利主义和贵“义”的奉献精神
三、以功利实用为目的的实学教育
四、道德教育的三个层次
五、尚贤使能和“壹同天下之义”的道德教育过程
六、义利观的神学基础和具有民间特色的宗教教育
第二节 论墨家是儒家的支流
一、阶级局限与儒墨互补
二、社会理想的共同追求与相同的社会治理方法
三、伦理学说方面的异同
四、外异内同的义利观及其根源
五、儒墨对教育作用、内容和目的之理解的一致性

第三章 道家脱俗求真的价值取向与学以求“复其初”的教育哲学思想
第一节 老子
一、老子的厌世心态(去俗)与反向思维(归真)
……
第四章 法家重利求强价值取向“壹教”于农战和法治的教育哲学思想
第五章 秦汉价值观的综合性发展与教育哲学思想的流变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