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一步说,即使从一个国家的利害得失来看,“王”具有表率的作用(“君仁,莫不仁”),如果王言利吾国,则大夫、士庶也效法而言利其家、利其身。人人都从自身私利出发,“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这样,希望利吾国,反而害吾国。反之,只有先义后利,君主才能得到真正的大利,因为“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所以,最明智的做法是“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日利?”由此可见,孟子的这段话的实质还是深刻的利害权衡。不“日利”不等于不要利,不“日利”的目的仍是得利。
但是,从道德修养的角度而言,孟子反对以功利为目的。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过程中,孟子主张人人都应“怀仁义以相接”和坚持“唯义所在”的道义论(详后)。然而,即使是“唯义所在”的道义论也不是没有利益基础的。
透过“何必日利”的语言形式,我们发现了隐藏于其中的利益基础,不仅孟子同梁惠王的这段对话是如此,孟子的整个理论也体现了道德、教育以经济为基础的基本精神,在这一点上,孟子的观点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的道德及其教育,都决定于经济基础。孟子“有恒产者有恒心”的观点集中体现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思想。
孟子重视经济基础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出于“王天下”的政治策略考虑。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