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现代教育理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60926509
  • 作      者:
    屠大华主编
  • 出 版 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2
收藏
编辑推荐
  与传统的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不同,该书以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为主,融面授、函授和自学等教学形式于一体,可以有效地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可以为各类教育提高质量提供有力支持, 可以为各种社会成员学习提供方便。
展开
内容介绍
  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的主要特点是教师和学生能够跨越空间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这也是现代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方式最显著的区别。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可以在不同地点同时进行,师生之间可以讲行充分的交流: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自行安排学习计划,随时提出学习中的问题并能及时地得到解答。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利于体化学习。它以学生自学为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创造性。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可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教师可以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对课程的理解程度,解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总之,现代远程教育给教与学的概念赋予了新的内涵,将给教育带来深刻的变革,推动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更新。
展开
精彩书评
  前言
  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有效发挥现有教育资源优势,是在我国教育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办好大教育的战略措施,要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加大建设力度。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特别是因特网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与传统的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不同,它以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为主,融面授、函授和自学等教学形式于一体,可以有效地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可以为各类教育提高质量提供有力支持,可以为各种社会成员学习提供方便。
  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的主要特点是教师和学生能够跨越空间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这也是现代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方式最显著的区别。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可以在不同地点同时进行,师生之间可以进行充分的交流;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自行安排学习计划,随时提出学习中的问题并能及时地得到解答。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有利于个体化学习。它以学生自学为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创造性。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可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教师可以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对课程的理解程度,解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总之,现代远程教育给教与学的概念赋予了新的内涵,将给教育带来深刻的变革,推动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更新。
  湖北教育学院承担着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繁重工作,怎样大面积提高全省中小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更好、更有效地为全省中小学教师服务,学院从1997年开始启动以因特网技术为主的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得到教育部的肯定;2000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单位,开展网上学历提高培训工作。为此,我们组织部分专家编写了这套远程教育教材,配合网上教学使用。鉴于这是一项开创性工作,可借鉴的东西不多,错误与不足在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
  湖北教育学院现代远程教育教材编委会
  2001年7月
展开
精彩书摘
  (二)主体、主体性、主体性教育的涵义
  1.主体的涵义
  主体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有本体论和认识论两种含义。本体论意义上的主体是指属性、关系、状态、运动变化等的基质、载体和承担者。
  作为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是指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与认识和实践的客体相对应、相关联而获得其规定性的,具体来讲就是指从事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人(包括个体、社会集团以至整个人类)。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只能是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并总是相对于认识的客体而言的。
  2.主体性的涵义
  主体性作为认识论上的概念,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它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根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它所包含的内容是人在自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1)自主性
  自主性说明的是个人在对象性活动中的地位问题,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个人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每个人都有自主意识、独特个性,能进行一定的自主活动,表现出自主性,这是主体性的一个重要特性。如果一个人不能自主,奴隶般受制于人,则只有奴性而无主体性。所以只有提高人的自主性,培养他的自尊、自立、自决、自强等个性品质,才能提高人的主体性。
  (2)能动性或自觉能动性
  这是主体性最基本的特性。它是指主体在对象性关系中,自觉、积极、主动地认识客体和改造客体,而不是被动地、消极地进行认识和实践。这种能动性,表现在对象性活动中,具有目的性,能根据外界事物的特性和自身的需要确定实践目标,为我所用;具有超前性,在活动未开始之前,便对活动的过程、结果或成效作了超前的思考,在观念中便形成了、存在了;具有可控性,能按预期目标,想方设法加以实现。这样一来,人开始改变了受制于物的被动境地,开始置客观事物于为我所用的能动境地,开始了人类社会改造世界的历程。
  (3)创造性
  创造性是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的,它是个人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所谓创造性,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外在事物的超越。主体通过变革和改造旧事物,产生新颖的、独特的事物,它常常与改革、发明、发现联系在一起;二是对自身的超越。主体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身,使“旧”我转变为“新”我,实现自身的否定之否定。一个文明程度较高的社会,同时也是其成员能够充分发挥创造性的社会;同样,一个杰出人物之所以超群出众,也往往在于他具有很强的创造性。由此可见,创造性既是衡量个人主体性的尺度,也是表现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在现代社会,创造已经成为人的最高需要。
  3.教育的主体性
  指教育主体通过教育活动而展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4.主体性教育的涵义
  什么是主体性教育呢?目前,我国教育理论界对此还未达成共识。这里,所谓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简言之,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教育的主体性的表现
  教育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基本的层次,一是教育过程,即培育和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微观教育活动过程。个人是在微观的教育活动过程中成长的。这是教育实践的最主要最基本最频繁的活动。投有这一活动就不存在教育,它的质量一般来说直接决定着培育的人的质量。二是教育事业管理,这是在教育过程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教育实践的宏观层次。这再个层次的活动都是人的主体活动。
  (1)教育过程的组成及其主体性表现
  教育活动过程不同于人与物的生产活动,亦不同于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活动,它是教师引导、帮助、规范下的学生能动地认识世界使自己获得发展的活动。它又由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的主体(即学生主体与教师主体)的对象性活动所构成。学生的对象性活动是教育过程中的基础方面的活动,即学生主体的认识和发展活动。设有学生主体的认识和发展活动,没有学生主体的对象性活动,便没有必要建构与进行教育活动了。但仅此,则与一般人的认识或学习的对象性活动无异。因而教育活动过程的特点在于还有一个教师主体的对象性活动。它是为帮助学生学习、认识与发展而开展的活动,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导方面的活动。教师主体的对象性活动使学生主体的对象性活动区别于一般人的学习、交往活动,成为教育活动。但教师主体的对象性活动又必须以学生主体的对象性活动为基础。因此教师主体不是简单地以受教育者为对象,而是以学生掌握知识获得发展的整个活动过程为对象。”学生主体也不是简单地以知识或以教师为自己的认识对象,而是以教师主体进行的引导性、示范性的操作知识和规范的整个动态过程为认识对象,并以此为参照,独立自主地、能动地、直至创造地去进行掌握知识,以认识世界与自我,获得发展的活动。
  根据上述分析,教育过程的主体性是指教师主体引导学生主体依据认识规律进行学习、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能动性、方向性、自主性、创造性。其特点首先表现为整体性,指教育过程的主体性是教师主导、学生主动互相配合达到最佳状态的整体效应,不能将其归属于教师一方或学生一方的主体性。其次是合规律性,主要指教师与学生的对象性活动在内容、进度、方法、形式等方面都应在把握认识规律和科学知识的逻辑联系的基础上进行,这样才能达到自觉能动的培养,显示出个人的风格和创造性。第三是发展性,指教育活动适合于学生发展,又始终走在发展前面,使学生主体处于欲罢不能的境地,主动发挥自身的智能、品德、体力与毅力以求奋进,从而使人类的知识、规范内化为学生的品德与才能,促进其主体性的发展。
  ……
展开
目录
专题一现代教育概述
一、教育及其构成要素
二、现代教育的特征
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
四、现代教育的功能
专题二现代教育的主要思潮
一、主体性教育
二、终身教育
三、教育民主化
四、全民教育
专题三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一、素质教育的由来
二、素质教育提出的时代背景
三、素质教育的本质特点
四、素质教育的推进与落实
专题四教师与学生
一、认识教的主体——教师
二、透视教育对象——学生
三、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专题五课程理论与课程改革
一、课程概述
二、现代国外课程改革的主要流派
三、中国现代课程改革
四、现代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与趋势
五、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政策走向
专题六教学理论与教学改革
一、对现代教学几个观念问题的认识
二、教学过程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方法
五、教学设计
专题七现代德育理论及学校德育改革
一、德育的价值
二、品德的结构与形成
三、构建层次化序列化德育目标
四、加强学校德育活动的环节
专题八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心理咨询
一、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心理咨询概述
三、心理咨询过程
四、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方法
五、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咨询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