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论教育批评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04133094
  • 作      者:
    刘生全著
  • 出 版 社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作者简介
    刘生全,男,1972年生,河南省商城县人。9岁始入学,1988年考入河南省潢川师范学校,毕业后被保送至河南大学教育系(今河南大学教科院)学习,199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师从谢维和教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曾在小学、初中和中等师范学校短期执教,并曾担任大学本科生年级辅导员两年。先后到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锻炼和工作。<br>    主要学术兴趣为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社会学和图书出版研究,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等教育类刊物,《出版发行研究》、《大学出版》、《出版参考》等出版类刊物,以及《中国教育报》、《中国图书商报》、《溪流》等报纸和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杂文及书评近三十篇;参与《考试社会学》(程凯主编)、《中国教育大系》(顾明远主编)等多部专著和工具书的撰写、修订工作;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课题《中小学生课外读物的现状及影响研究》一项。
展开
内容介绍
    《论教育批评》是对近些年盛行起来的教育批评现象所作的专题分析,内容涉及教育批评的概念、类型、社会背景、教育基础、生成场域、社会功能、生成与评价标准、理论意义和州应诸方而。 <br>    作为一项教育社会学专题研究,《论教育批评》在系统分析的基础卜,提出了一些有关教育批评的范畴和观点,探索了一条认识教育批评的路径,并搭建起一个分析教育批评的理论框架。 <br>    本研究埘认识纷繁复杂的教育批评现象,反思“教育和社会的关系”这一基本的教育学范畴,以及时重新审视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范式,均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人为风险增加的上述诸多表现,究其实质无非是两类问题:一类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另一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人”自身的问题。相对于“源于不被人类掌握的自然或‘不被掌握的历史’(也就是说历史表现为自然的传统、惯例和习惯)”①的“外部风险”,人为风险属人之所为,是“我们对历史以及周围物质世界的干预”所导致的种种结果。是人的活动方式出现了不适当的蔓延,“使包括传统和自然在内的所有东西都被‘人化’了,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了”②。解铃还需系铃人,人为风险的一切后果需要人类自己来承担。遏制或规避人为风险从根子上看还是“人”的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人类自身的重塑:需要改变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素质,转变人们的观念,如培养正确的资源意识、环境意识、人口意识、和平共处观念,等等。一句话,人类不能再为所欲为了,必须对自己的行为加以适当控制,必须学会善待传统和自然。而人的改变和重塑,归根结底是教育的事,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所有危及人类健康发展的社会问题,归根结底都是教育问题。只有建立在教育的健康发展基础上,可持续发展才可能实现,人为风险才可能最终被规避。<br>    具体到我国这样一个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人口众多而人均资源又极其不足的发展中大国(而非强国),除面临上述一些国际共性的人为风险之外,还存在着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尽快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问题。正是这些国际性和国内性的问题构成了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重障碍,我们不能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br>    我国正在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不久前,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以五个“统筹”为基本内容的科学发展观③,此举无疑是重视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必将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种崭新的发展观,体现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持续、和谐、整体、平等的关系,它能保证我国社会具有长远的、持续发展的能力,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科学发展观。
展开
目录
代序教育合理性的重建<br>绪论教育究竟怎么了?<br>第一章 教育批评概念释义<br>一、批评概念的理解<br>二、教育批评的涵义与特征<br><br>第二章 教育批评现象扫描<br>一、教育批评的描述<br>二、教育批评的类型<br><br>第三章 教育批评的社会背景<br>一、知识化与社会变迁<br>二、人为风险与风险社会<br>三、生活水平与学历社会<br>四、社会氛围与批评环境<br><br>第四章 教育批评的教育基础<br>二一、教育世俗化与终身教育<br>二、变迁中的教育意义<br>三、教育的无能与无奈<br><br>第五章 教育批评的生成场域<br>一、场域范畴辨析<br>二、场域分析诸题<br>三、教育场域的涵义与特征<br>四、教育场域作为一种视角<br>五、教育场域的有限性<br><br>第六章 教育批评功能分析<br>一、功能论诸概念<br>二、教育批评的正功能<br>三、教育批评的负功能<br><br>第七章 教育批评标准初探<br>一、教育标准概念的涵义<br>二、教育批评的生成标准<br>三、教育批评的基本评价标准<br><br>第八章 教育批评的理论意义<br>一、传统分析模式的内涵<br>二、传统分析的基本特征<br>三、两个文本的个人解读<br>四、新思考:从边缘到中心<br><br>第九章 教育批评回应浅思<br>一、理论者之审视<br>二、实践者之对策<br>结语作为一种生存方式<br>附录教育批评文本精选<br>教育打败中国<br>救救中国教育<br>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