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新陈代谢频繁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新产品的层出不穷并迅速更新加速了知识与信息的新陈代谢。记录知识与信息的文献的有效使用时间日益缩短,失效周期日益加快。通常我们用文献的有效使用时间衡量“文献寿命”。不同类型的文献,有不同的有效使用时间。据前苏联《发明问题》杂志统计,各类文献的平均使用时效为:图书10~20年,期刊及连续出版物3~5年,科枝报告10年,学位论文5~7年,技术标准5年,产品样本3~5年。西方国家认为,80%~90%的科技文献的使用寿命为5~7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有进一步缩短的趋势。另外,学科不同,其文献的寿命也不相同。像一些基础科学(如数学)文献的寿命可能就长一些,而应用科学(如计算机)文献的寿命就要短得多。
1.5 信息源——文献馆藏系统简介
为了充分有效地利用上述各种文献,我们必须对搜集、加工、存储、选择、控制、转化、传递文献并提供文献使用的信息源——文献馆藏系统(北京地区部分信息源见附录五)有所认识和了解,使文献检索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1.5.1 图书馆系统
“图书馆”一词源于拉丁文(idrara),意义为藏书之所,反映了萌芽状态图书馆的最初含义。后来人们把图书馆称为“藏书楼”。那时,图书馆的主要职能是搜集和保存图书。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图书馆的性质和职能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现代图书馆,已远远不只是搜集和保存人类文化遗产,而是成为搜集、整理、存储、传递文献信息,为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的文化教育机构,知识信息开发和利用的中心。它通过向读者提供书刊资料及其他知识、信息载体为社会服务。一般图书馆的主要服务项目有:
(1)流通阅览:此项服务主要是为读者借阅图书、期刊和其他文献资料提供方便。图书馆都设目录室或目录厅,提供卡片目录(一般有“分类目录”、“书名目录”、“著者目录”、“主题目录”等)和计算机公共查询系统(OPAC)。读者可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利用公共查询系统和卡片目录找到所需文献后,到借阅处办理借阅的手续。图书馆的阅览室和开架书库,读者可直接进入,自行选择所需文献资料,但阅览室的书刊资料一般不外借,可以提供复印与复制件的服务。另外,许多图书馆还为读者承办馆际互借业务。
(2)参考信息咨询:此项服务是根据读者在查找图书资料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给予解答,提供定题或回溯信息检索服务和课题查新,原文代查等服务。
(3)用户培训:辅导读者学会利用检索工具、检索系统和馆藏,辅导读者阅读书刊文献。辅导的方式有书面方式,如印发材料、出版报等;口头方式,如举办讲座、现场指导等。还有利用电影院、电视、广播等手段来扩大辅导面。
根据各具体图书馆的性质与任务、服务对象和藏书内容的不同,我国图书馆一般可分为公共图书馆(如国家图书馆,省、市、自治区图书馆,县、区图书馆等)、高校图书馆(如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和专业图书馆(如科学院图书馆,各研究院、所图书馆等)。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