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创造学概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201037404
  • 作      者:
    刘仲林著
  • 出 版 社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1.5
收藏
编辑推荐
    获中国创造学会“创造成就奖”;中国科技大学“优秀教材奖”。
    列入由国内上百名专家在近万份问卷基础上确定的《新世纪教育文库》“大学生阅读推荐书目100种”。
展开
作者简介
    刘仲林,1984年12月生,籍贯河北省乐亭县。大学读物理,研究生读科技哲学。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部主任。兼任中国创造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发明学会高校创造教育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著作有:《美的创造》《跨学科学导论》《现代交叉科学》《古道今梦》《中国文化综合与创新》《科学臻美方法》等。主要研究方向:交叉科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华文化综合与创新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创造学概论》开篇首先以21世纪目光,回顾了中西创造学发展,总结出国内外创造技法精华,分联想、组合、类比、臻美四大门类(四象)进行介绍,其中既有典型技法详解,也有同类引申技法广介。创造技法的本根是创造思维,本书中篇对创造思维的阴阳两大类(两仪)思维方式及其逻辑进行了有新意的探讨。创造思维的本根是创造境界,本书下篇对创造的最高境界——道(太极)进行了开拓性探讨。
    《中国创造学概论》适合初入创造学之门的读者,更适合有初步创造学知识渴望继续提高的读者。
展开
精彩书评
    该书的作者全面深入地挖掘了中国文化中的创造学因子,完整清晰地梳理了中国创造学的发展脉络。在纵向上,以创造技法-创造思维-创造境界为线索,层层深入;在横向上,又以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代表性的易、儒、道、禅为切入点,展现其创造性的思想内核。
    ——《中国教育报》2001年8月16日书评
    大作顺理成章,自成体系,而且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实属创新之作。
    ——北京大学 傅世侠教授
    正朝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创造学的研究方向冲刺,对中西创造的比较论述也已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台湾)嘉义大学副校长余玉照博士
    独立总结并提出审美逻辑、臻美推理,凝练臻美系列创造技法,是对创造学理论建设的一个积极而重要的贡献。
    ——东北大学 罗玲玲教授
    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创造学融会贯通,追求“无法而法”的创造最高境界,尚未见类似研究,具有开拓性意义。
    ——东南大学,李嘉曾教授
展开
目录
绪论
一、东方西方创造学
二、阐旧邦以辅新命
三、中国创造学结构
第一篇 (四象篇)创造技法
本篇提要
第一章 创造与创造学
一、中西创造观潮源
二、创造内涵和定义
三、创造学学科属性
第二章 创造技法概述
一、创造技法兴起
二、创造技法发展
三、创造技法分类
第三章 联想系列技法
一、由联想定律谈起
二、典型技法——头脑风暴法
三、引申:自由联想系列技法
四、典型技法——审核表法
五、引申:强制联想系列技法
六、中国与联想系列技法发展
第四章 组合系列技法
一、想象的本质:组合
二、典型技法——形态分析法
三、引申:组合系列技法
四、中国与组合系列技法发展
第五章 类比系列技法
一、创造中的四大类比
二、典型技法——提喻法
三、引申:类比系列技法
四、中国与类比系列技法发展
第六章 臻美系列技法
一、美的基本形态
二、美的本质与创造
三、典型技法——补美法
四、引申:臻美系列技法

第二篇 (两仪篇)创造思维
本篇提要
第七章 创造过程与创造思维
第八章 中国传统思维及转化
第九章 概念思维与形式逻辑
第十章 意象思维与审美逻辑
第十一章 创造思维的互补结构

第三篇 (太极篇)创造之道
本篇提要
第十二章 中国文化总追求
第十三章 日日新
第十四章 明明德
第十五章 法自然
第十六章 见心性
附录 近三十年中国三百部创造学著作名录(1969-199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