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br>一、研究旨趣<br>二、研究现状及问题<br>三、本书的研究视角<br>第一章 馆阁制度溯源<br>第一节 先秦时期国家文献档案的收藏管理<br>第二节 汉代对国家藏书的系统整理和相关职官设置<br>一、西汉时期<br>二、东汉时期<br>第三节 秘书机构的成熟发展——魏晋南北朝、隋<br>一、三国时期秘书机构的建立<br>二、两晋秘书机构的发展<br>三、南朝——发展与嬗变<br>四、十六国及北朝<br>五、隋——秘书机构的鼎盛时期<br>第四节 文馆对典籍整理工作的介入——唐五代<br>一、唐代<br>二、五代十国<br>第二章 宋代馆阁制度沿革<br>第一节北宋前期<br>一、机构建制<br>二、职官设置<br>三、职能特点<br>四、职官选任<br>第二节北宋后期<br>一、机构建制<br>二、职官设置<br>三、职能特点与职官选任<br>第三节 南宋时期<br>一、机构与职官<br>二、职能特点和职官选任<br>第三章 图书校理运作分析<br>第一节 史料中相关名词的使用及实际工作性质<br>一、校勘<br>二、“校书”与“校雠”<br>三、“校对”<br>四、“校定”、“校正”及其他<br>第二节 馆藏的校勘整理<br>一、北宋前期的日常工作要求<br>二、“校雠日课”<br>三、因清理补充馆藏或提供宫廷藏书而进行的集中整理<br>四、馆职官员的自主校勘<br>第三节 以刊印颁行为目的的专书整理<br>一、馆阁的专书整理<br>二、国家重要图书典籍整理的部门分工<br>第四节 搜求、编目与校勘<br>一、搜求与校勘<br>二、编目与校勘<br>第五节 馆阁校书的人员构成<br>一、校勘馆阁或宫廷藏书的人员构成<br>二、专书整理的人员构成<br>三、所谓“专家校书”与馆阁的人才养成作用<br>第四章 北宋馆阁校勘的学术发展<br>第一节 校勘方法与校勘资料<br>一、校勘方法的综合运用<br>二、对校勘资料的认识和把握<br>三、校勘考证资料的查找及对书籍流传演变的认识<br>第二节 校改处理与校勘原则<br>一、校勘成果的表现形式<br>二、校改处理的特点<br>三、对校勘原则的认识<br>第三节 “是正文字”的汇录与刊误之作<br>一、馆阁校书中的汇录“是正文字”与“疏其谬误”<br>二、刊误之作的出现与图书流通形式的变化相适应<br>第五章 南宋馆阁校勘的衰微与学术文化重心的转移<br>第一节 “校雠式”与南宋馆阁校勘的学术特征<br>一、“校雠式”的内容和性质<br>二、南宋校勘的发展及馆阁校勘的学术地位<br>第二节 馆阁工作之变化与“校雠学”概念的偏移<br>一、郑樵校雠理论与馆阁图书事业之关联<br>二、“校雠”概念的偏移与南宋时期藏书经营方式的变化<br>三、辑佚思想与图书的搜求、校勘<br>第三节 社会文化的发展与国家藏书机构的萎缩<br>一、南宋以来书籍收藏、刊刻情况的变化<br>二、元、明、清国家藏书机构及工作的变化<br>结语<br>附录 宋代馆阁校书考<br>一、馆阁或宫廷藏书的校写<br>二、为雕印颁行而组织的专书校勘<br>三、馆阁官员的自主校书<br>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