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理论概要
在有声语言的实践中,由于性别、性格、言语习惯的原因,或限于说话的场合、环境,以及说话双方的身份、地位,或出于得体、礼貌和策略的需要,人们说话经常要委婉、含蓄些,隐晦、含糊些。播音创作中也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篇稿件,初识乍看,平平常常;深入揣摩,味道很浓,原来一些表面看起来较浅显的文字、语句背后,却有着深刻的寓意。这些日常说话中的“话里有话”,播音中的“弦外之音”,就是我们所说的“内在语”。在朗诵、戏剧表演艺术中,也叫“潜台词”、“潜语”。
播音的内在语,是指那些在播音语言中所不便表露、不能表露或没有完全表露出来和没有直接表露出来的语句关系和语句本质。它是帮助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把稿件变成自己要说的话,使自己的思想感情运动起来,提示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找到恰当的表达语气的重要方法。内在语对播音表达的直接引发和深化含义有重要意义。
内在语的作用概括起来有两大方面:揭示语句本质和语言链条。
语句本质是结合语言环境和上下文来确定的语句的深层的内在含义。在播音中,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在对稿件文字进行全面深入理解感受的基础上,应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和上下文来准确把握语句深层的内在含义,即内在语。稿件文字表面的意思,即语句的表层含义与语句的深层含义存在同向同质和非同向同质的区别。有的即使基本上同向同质,但语义上也有细微差别。就多数和整体而言,稿件语句文字的表层意思和内在深层含义是同向同质的,而有些则不同。这就需要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参照语句文字表层非主要语义的线索,结合上下文具体语言环境,准确把握语句目的,确定内在语。
语言链条是指语句间的逻辑关系。稿件文字句、段、层次构成了全篇整体。文字语句间的逻辑有的通过关联词或关联词短语表示出来,有的则没有明显的文字标识。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通过补设隐含的关联词和短语把文字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揭示出来,搞清句与句、段与段、层次与层次是怎样衔接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获得或并列、或因果、或转折、或分合、或递进、或让步、或假设等等逻辑感受,从而明了文章上下衔接、前后照应的承续关系。特别是在那些文气不太贯通的地方,在那些段落、层次需要做明显转换而又不好衔接的地方,在那些需要赋予语言以动作感、形象感,以使叙事、状物、议论、抒情更具色彩和感染力的地方,以及在那些需要与受众交流并唤起他们注意、引发他们回味、思考的地方,等等,都可以用内在语来衔接、过渡、铺垫和转换,以找到恰当、自然和贴切的语气,从而把稿件和节目播得文气顺畅,衔接、转换自然,增强有声语言的表现力。
内在语的运用是比较灵活的,按其性质和作用的不同,大体上可分为六种基本类型:
第一类,发语性内在语。所谓发语性内在语,就是在呼号、语句、段落、层次、稿件、节目起始处之前,加上适当的词语,播音员、主持人把这些词语在心里播出来,并与稿件原来开头的词语自然地衔接,把其“带发”出来。其作用是帮助播音员、主持人把开头播好。
第二类,寓意性内在语。寓意性内在语是稿件文字的“弦外之音”,是隐含在语句深层的内在含义,是结合上下文语言环境挖掘出来的语句本质和语句目的。特别是那些在意向、色彩或程度、分寸上与文字表面非截然对立而差别细微的语句本质。寓意性内在语的把握,除了参照上下文语言环境之外,还应注意结合作者的写作风格、语言习惯,文章的主题、目的、背景,人物的性格、身份、心理、语言特点及所处环境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去分析,有时甚至还需要从全篇整体去把握。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