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述学谭往:追忆在《光明日报》十年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06026023
  • 作      者:
    穆欣著
  • 出 版 社 :
    东方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作者简介
    穆欣,新闻记者、著作家。河南扶沟县人。1920年生。1935年初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曾任《战斗三日报》主编、《抗战日报》(后称《晋绥日报》)通讯采访部主任、《人民时代》杂志主编,同时兼任国际新闻社特派员及晋西北通讯站主任。周恩来曾称赞他所写的大量通讯,“对于粉碎国民党诬蔑我们游而不击的谣言,起了好的作用”。1946年后任新华社特派员,新华社豫陕鄂野战分社、第四兵团分社社长,国防战士报社社长兼新华社云南分社社长,志愿军第三兵团宣传部副部长兼新华社分社社长。1965年后历任中共中央高级党校新闻教研室主任,光明日报社党组书记兼总编辑,中国画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全国人大代表。主要著作:《邹韬奋》、《陈赓大将》、《范续亭传》、《关向应传略》、《林枫传略》、《劫后长忆》、《办(光明日报)十年自述》、《晋西南抗日根据地漫谈》、《晋绥解放区渴望》、《晋绥解放区鸟瞰》、《西线漫谈》、《北线凯歌》、《南线巡回》、《历史巨变中的周恩来》、《隐蔽战线统帅周恩来》。
展开
内容介绍
    《述学谭往:追忆在光明日报十年》内容主要是根据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对1957年以后的十年间意识形态领域里所发生的重大论争及其相关问题,分专题逐一叙列。为的是想由此反映当时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一个侧面,从中吸取应当牢牢记住的教训。书中有关历次学术讨论的记述,只是如实地摘引双方当时发表的论点,笔者一般不作评论。如今时过境迁,有些论者的观点或已有所改变,《述学谭往:追忆在光明日报十年》仍照当时的实情反映,以存其真。笔者是当时《光明日报》的负责人,亲身经历过这十年的风风雨雨,深切感受过这一段特定的历史,不但难以忘怀,而且将终生受益。
展开
精彩书摘
    1956年春天,党组织决定调我到光明日报社工作。我是从哈尔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调来北京的,从此离开了曾经长期工作过的部队。
    我于1938年夏天在抗日战争的西战场开始记者生涯。1936年底我在河南读书时因参加进步文艺团体新垦文艺社,在校内外进行抗日宣传,被反动的学校当局加上“思想不正”的罪名“勒令退学”后,奔赴已成国防前线的山西太原参加革命活动。抗日战争初期曾参加山西新军,做政治工作,1938年夏天调往抗日民主政府工作,同年6月在吕梁山抗日根据地创办《战斗三日报》,开始记者生涯。1939年11月下旬,我在前往西安治病返回晋西南时绕道延安参观。12月间山西发生阎锡山令其旧军进攻新军和八路军的“晋西事变”,晋西地区的新军奋起自卫反击,苦战兼旬,终因敌我力量众寡悬殊,在给予对方重大杀伤后,于12月下旬向晋西北转移。《战斗三日报》在战火中被毁。这时,我在延安受任国际新闻社特派员。国际新闻社是在周恩来参与谋划下,以中国青年记者学会部分会员为骨干,经范长江等人筹备,于1938年12月20日在长沙正式成立的。总社设在桂林,并在重庆设办事处、香港设分社,在全国各重要地区及敌后解放区派遣记者,并设通讯站组织稿件,向国内各地报刊和海外侨报发稿。范长江经常向周恩来请示报告,使国新社的新闻报道工作与党所领导的斗争密切配合。它能冲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成为国民党统治区公开的、合法的新闻通讯社,主要是靠周恩来通过复杂、艰苦的王卜争得来的。这次我在延安前后逗留四五个月,访问过延安新闻界、文化界一一些知名人士,幸运地在各种场合见到不少中央负责同志,为国新社撰写通讯多篇,报道了延安风貌和陕甘宁边区革命建设的成就。
    1940年5月,我从延安回到晋绥解放区,参加《抗战日报》(以后改称《晋绥日报》)的筹备工作。同年9月18日,《抗战日报》在山西兴县正式创刊,我任通讯采访部主任,同时兼任国际新闻社晋西北通讯站主任,开展国新社的报道业务。这年秋天,我军对敌发动了著名的“百团大战”,以正太铁路为重点对敌展开规模空前的破击战,取得丰硕的战果。对于这次战役的报道,除自己参加采访,还将报社一批记者派往前线部队采访,在《抗战日报》上充分报道这次战役的辉煌战绩。国新社通讯站针对大后方渎者专门组织了大量稿件。晋西北通讯站负责组稿报道的地区,包括陕甘宁边区、晋绥边区和晋察冀边区,总社寄来的撰稿人和特区通讯员名单中,还有在陕北榆林和绥远西部工作的多人。前后一年左右的时间中,经这里发出的稿件共有二百多篇,经过国民党统治区各报和海外进步华侨报刊传播,鼓舞了人们对于抗战必胜的信念和积极支持前线的热情,同时揭穿了国民党当局和日本侵略者对于共产党、八路军的造谣诬蔑,帮助广大读者了解陕甘宁边区和屹立敌后的晋绥、晋察冀解放区的真相。
    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非法查封了国际新闻社和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国新社的工作陷于停顿。为了继续宣传共产党、八路军在敌后坚持抗战的丰功伟绩,继续向国民党统治区一些进步报刊提供稿件,抗战日报社党组织决定成立对外发稿科,隶属于我所负责的通讯采访部,利用原来经过围新社所建立的关系,以我个人的名义继续同大后方一些进步的和中立的报刊保持联系,有计划地寄发报道晋绥边区和华北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军民进行战争和建设的稿件。从1941年到1943年,前后联系的大后方报刊有几十家。这些稿件相当广泛地报道了晋绥及华北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在国民党统治区读者中传播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政治影响。对外发稿科所发稿件都经抗战日报社社长和总编辑审核修改,工作情况也定期向报社领导报告。由于这项工作进展较快,成效显著,曾经得到领导的鼓励。
    然而,在整风运动的“抢救”阶段,有人戴着“左”视镜,“审查”对外发稿和同大后方各报刊之间的供稿关系,硬说有所谓“特务网”。当时大后方报纸的记者、通讯员经电报局拍发电讯稿时,惯用十个阿拉伯数字互相对调作密码,以保持各自业务上的秘密。因为对外发稿是用我个人的名义,个别报馆寄来特约记一类聘书时,曾附这种简单密码,要求经电报局拍发
    专电给他们。其时敌后抗日根据地已经根本没有民用电报局了,这种密码自然也成为废物。但是在“抢救运动”中。却被擅长搞“左”的那一套的人当做有特务关系的证据,纠缠不休。
    周恩来知道我在国际新闻社兼任职务的事和在大后方报刊上发表文章的情况,料想这事会给我带来麻烦。1943年秋天,原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二纵队政治部主任、晋绥军区第八分区司令员韩钧从延安路过晋绥去前线,从延安动身前,周恩来特地嘱托他捎话给抗战日报社社长廖井丹和中共中央晋绥分局:“穆欣同志这几年向大后方报纸写过不少介绍敌后军民坚持对敌斗争的通讯,对于粉碎国民党诬蔑我们‘游而不击’的谣言,起了好的作用。”
    周恩来对于党的新闻工作的重视和深情关怀使我自己由衷感激。但是,当“左倾”成为一种思潮的时候,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指示也被束之高阁,结果我仍然遭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在报社担任的职务也被别人“夺权”。直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以后,才又作为一个暂归编辑部负责人直接分配任务的“专访记者”,重新外出进行采访活动;并且又向延安《解放臼报》、重庆《新华日报》以及香港《正报》等党的报纸写稿。到1946年春天,除还继续担任报社“专访记者”外,又担任了《人民时代》半月刊的主编。这年夏天,在我接手这个刊物主编后的第二卷还没有出齐,又被调任新华社特派员的职务(活动地区被指定在陕甘宁晋绥联防司令部所辖地区)。
    蒋介石发动的全面内战开始后,原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傅作义遵照蒋介石的反动命令,背信弃义,破坏停战协定,调派大军向解放区进犯。随着解放战争的发展,总社特派记者都以军事斗争为报道重点,我便赶往大同前线。当我单人匹马走了九百来里路程,从兴县赶到大同前线的时候,围攻大同的晋绥野战军已将主力后撤。其时盘踞绥远的国民党部队觊觎张垣,倾巢东犯,张家口之战的帷幕正在拉开,我便转往察南前线。不意刚到张垣西南的柴沟堡,因遭国民党军队骑兵偷袭,晋察冀野战军10月11日又从张家口撤出。
    国民党军攻占了张家口,达到它向解放区全面进攻的顶点。新华总社在一封电报中指出:进攻延安的战事很可能在最近爆发。
    胡宗南集中大军向陕甘宁边区进攻,将其晋南的一些部队调往陕北。11月问,陈赓奉命率领太岳纵队西进吕梁,直抵黄河东岸,协同王震所部发动吕梁战役,保卫延安,解除陕甘宁边区东境威胁。听说这次战役打响了,我又独自从晋绥解放区的北线赶来南线。从察哈尔的柴沟堡到晋西南的隰县,计程二千一百五十五里,沿途要经过敌军占领的地区和许多新解放地区,存在相当的风险。吕梁战役解放了广大地区,给敌以沉重打击,并歼敌第六十七旅,迫使调往陕北的胡宗南部回顾晋西。接着又打汾(阳)孝(义)战役,在晋中平原重创阎锡山部主力,歼敌一万多人。陈赓、王震共同指挥所部,配合陕北解放军部队打乱了胡宗南的部署,推迟了胡军进攻延安的计划。陈赓部队原定西渡陕北参与保卫延安的作战,此时也暂返太岳地区休整待命。这是我首次到陈赓带领的部队采访,其间主要编发战报和评论,也写了少数的前线通讯。
展开
目录
一、到《光明日报》工作
(一)告别随军记者生涯
(二)意外的风波
(三)改往中央高级党校工作
二、储安平在《光明日报》任职前后
(一)储安平从哪里来
(二)“除报头四个字不改,其他都可以改!”
(三)“独家新闻”和亲约“妙文”的两个“样板”
(四)“党天下”谬论出笼前后
(五)“请君莫奏前朝曲”就是主要教训
三、报史翻开新页
(一)新的领导班子
(二)新的编辑方针
(三)突出报纸特点
(四)请叶圣陶上语法课
四、推动百家争鸣的尝试——关于曹操评价问题的讨论
(一)选择曹操评价问题作突破口
(二)争论的几个热点
(三)毛泽东说:“这个案要翻!”
(四)一个小小的插曲
(五)一场不应发生的风波
(六)一次良好的开端
五、一场导向错误的论战——《新人口论》批判始
(一)对马寅初人口理论的围攻
(二)双方争论的几个方面
(三)康生插手使批判升级
(四)“错批一人,误增三亿”的说法不对
六、遗传学在争鸣中前进
(一)遗传学界的分歧和争辩
(二)青岛遗传学座谈会
(三)取长补短消除门户之见
(四)又一次历时半年的争鸣
(五)毛泽东对谈家桢说:“我支持你,要大胆地把遗传学搞上去!”
七、心理学论战的三个回合
(一)1958:批判心理学的“资产阶级方向”
(二)1959: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
(三)1961:关于学科性质的争鸣
八、“拔百旗”到“神仙会”
(一)整风交心和自我改造“大跃进”
(二)“拔白旗”伤害了许多知识分子
(三)傅鹰教授在“双反”运动前后
(四)“神仙会”是自我教育的有效方法
九、曲折发展的教育革命
(一)“实际上把教育搞乱了”  (上)
(二)“实际上把教育搞乱了”  (下)
(三)要做冷静的促进派
(四)难以忘怀的关注和指点
十、“笔墨官司,有比无好》——关于《兰亭序》真伪问题的讨论
(一)书法史上的千年疑案
(二)“争论是应该有的”
(三)报刊背后的议论
(四)争鸣才能促进学术发展
十一、构成报纸特色的专刊
(一)《光明日报》一大特色
(二)毛泽东说:我看《光明日报》就是看这些专刊
(三)专家学者的热心支持
(四)辛勤耕耘的编者
(五)《史学》主编邓广铭
十二、综合性的《东风》副刊
(一)逐渐创出特色
(二)郭小川的专栏和邓拓的诗文
(三)内部讽刺画的风波
(四)不容周作人“借东风”狡辩
(五)甘愿为作者“作嫁衣裳”
(六)《东风》副刊也得到毛泽东的关注
十三、文艺界的波涛(上)
(一)戏曲和音乐舞蹈改革的讨论
(二)京剧现代戏会演的风波(上)
(三)京剧现代戏会演的风波(下)
(四)从现代戏到“样板戏”
(五)关于“时代精神”的争鸣
十四、文艺界的波涛(下)
(一)《光明日报》上引人注目的作者——“草莽史家”
(二)新编《李慧娘》获得好评
(三)康生曾支持改编,盛赞推荐
(四)康生变脸,伙同江青嗣剿《李慧娘》
(五)孟超惨遭迫害,家破人亡
十五、对《李惠娘》的错误批判
(一)艾、林文章见报和康生强加控制
(二)从学术讨论到政治批判
(三)杨献珍关于“合二而一”的基本观点
(四)批判不断升级,上了敌我矛盾的纲
(五)澄清若干事实的误传
(六)经验与教训
十七、史学领域的风风雨雨
(一)两次“史学革命”
(二)围绕李秀成评价的论战
(三)关于“让步政策”的争论
(四)学术讨论升级为政治批判
(五)翦伯赞的沉冤与平反
十八、揭开“文革”帷幕的一场批判
(一)姚文元妄评《海瑞罢官》
(二)学术界的震惊和愤懑
(三)逐步升级的政治阴谋
(四)吴晗冤案终于彻底平反
十九、八年狱纪事
(一)触犯了迫害狂江青
(二)又捅了毛家湾的马蜂窝
(三)两次被绑架
(四)终被江青关进监牢
(五)妻子被迫害致死、弟弟被逼疯
(六)历四年半斗出一个彻底平反的结论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