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深度报道写作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04335037
  • 作      者:
    杜骏飞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0.6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丛书的读者对象设定为新闻从业人员、新闻院系院生和广大有志投身于新闻事业的人士。丛书的作者系活跃在新闻工作一线的资深编辑记者和新闻研究、数学一线的专家学者。丛书的编写立足于实用,坚持学术品位的学理风格,力争在给读者具体的新闻写作指导的同时,带给他们一些新启迪和感受。丛书的写作注重列举实例,用语准确生动、深入浅出,努力体现“专家写小册子”的特点。我们对20世纪50年代一些大家写的通俗读物(小册子)充满了敬佩之情,来者可追,我们也希望本丛书成为新闻通俗读物的“这一个”。作为本丛书的特点之一,我们追求雅俗共赏,力争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建树。比如,《社论写作》是内地迄今为止的第一本;《报纸编辑实务》出自人民日报老资格一版编辑之手;《消息写作》从审美的角度切入讲述;《通讯员习作点评》通过讲问题,给予通讯员最切实而有效的写作指导……读者将会看到我们的努力成果。既叫好,又叫座,这不仅是我们的市场理念更是我们对本丛书寄托的希望。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深度报道概说
  深度报道着眼于新闻深度、而在历史跨入新千年的今天,人们对深度报道之“深度”的理解仍无法达成共识。在西方,关于深度报道的内涵一直众说纷纭,迄无定论。在中国,一方面是专门研究深度报道的著作如凤毛麟角,而另一方面,新闻界有关深度报道的实践却日见丰瞻,深度报道正在成为广大受众所喜闻乐见的报道形式。一些报纸,尤其是《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等强势媒体正在用“深溢求深”的魅力高开公众的心扉。这种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使我们感到眼下很有必要直面深度报道,将理性探讨与感性实践相融会,透过它的多姿多彩把握其本质。这对于我们学习和搞好深度报道的写作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节 源流与特征
  一、深度报道的定义与形式
  1.定义
  长期以来,“深度报道是一种新闻文体”的观点得到不少人的认同。这一观点可以概括其形式上的特点,但如果用来定义深度报道,就会有人否认其存在。比如美国的詹姆士·波普就曾指出,不应该使用“深度报道”这一概念,因为这似乎暗示人们,曾经在某一个时期时,有一种“肤浅报道”被接受过。
  把深度报道简单地解释为一种“新的”新闻文件,不可能道出深度报道的深屋含义。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生院在教程中谈到报道的屋次时,提出了三屋报道的概念:第一层报道是事实性的直截了当的报道,第二层报道是发掘表象背后实质的调查性报道,第三层报道是在事实性和调查性报道的基础上所作的解释性和分析性报道。所谓深度报道正是在上面提到的第二和第三层报道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深度报道时或具有新闻性、解释性、调查性和分析性的特点。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深度报道概说
第一节 源流与特征
一、深度报道的定义与形式
二、深度报道的源流
三、深度报道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基础理论
一、报纸的深度
二、背景的宽度

第二章 独立文体的深度报道
第一节 解释性报道
一、简述
二、解释性报道的写作
三、“长”与“短”
第二节 调查性报道
一、简述
二、调查性报道的取证
三、调查性报道的写作
四、“长”与“短”
第三节 预测性报道
一、简述
二、预测性报道的写作
第四节 实录性报道
一、简述
二、实录性报道的写作
第五节 传记性报道
一、简述
二、传记性报道的写作

第三章 组合文体的深度报道
第一节 连续报道
一、界定
二、连续报道的写作
第二节 系列报道
一、界定
二、系列报道的写作
第三节 组合报道
一、界定
二、组合报道的写作
第四节 大型报道
一、界定
二、大型报道的写作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