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麦克卢汉如是说:理解我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300076742
  • 作      者: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作者简介
  麦克卢汉,电视纪实片制片人,曾获国际奖,作品曾被加拿大、美国和英国的广播电
  视节目选用,现居住在多伦多。
  译者简介:何道宽,深圳大学英语教授,政府津贴专家,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副会长,从事文化学、人类学、传播学研究20余年,著译逾500万字。著作有《中华文明撷要》、《创意导游》;译作有《思维的训练》、《裸猿》、《文化树》、《超越文化》、《理解媒介》、《麦克卢汉精粹》、《交流的无奈》、《麦克卢汉:媒介及信使》、《思想无羁》、《传播的偏向》、《帝国与传播》等。论文有《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地
展开
内容介绍
  在他晚年的20年里,麦克卢汉撰写的一系列的著作,确立了媒介理论家和当代杰出预言家的世界名气。他区分“冷”“热”媒介;他提出“媒介即讯息”和“地球村”的警语。他普及的令人难忘的术语包括“反馈”和“图标似形象”。
  然而,麦克卢汉的成就绝不仅仅是提出警世之语。当计算机大而无当、笨拙难弄、仅限于在机关里使用时,他就预见到个人电脑的发展。他预见到因特网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影响。他了解数字技术产生的变革,尤其是通讯和传播的全球化,他认识到新兴电子世界瞬即一同步的性质。在这个方面,他走在同时代人的前面。在许多方面,在《理解媒介》出版40年之后,我们还在努力追赶他。
  斯蒂芬?麦克卢汉和戴维?斯坦斯搜集了20篇麦克卢汉的未刊稿,含讲演稿和访谈录。这些文稿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通俗易懂。每一篇文稿都由现场实况录音整理而成,所以这不他写的文章,而是他说的话,这些大白话一般人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他给的人的印象是语惊四座、风趣幽默,既令人困惑,又发人深省。这些浅显明了的讲演辞和访谈录将使人耳目一新。
展开
精彩书摘
    这似乎吻合人类古老的从已知到未知的学习理论。我想这不太能够证明,这就是人类学习的一个基本模式。不过我认为,有大量证据证明,一接触到未知的东西,你就立即把它转换为已知的东西。这就是说,我们从来不会遭遇到未知的东西。我们遭遇到的仅仅是方便自己的自我欺骗。电气技术的电路让人卷入而成为生产力,这里隐含着许多非同一般的命题。你可以看到,一方面是电气技术的发展,使受众深深卷入一个娱乐的世界,另一方面是郁郁不乐的偷窥者站在一旁给节目分类,同时又提供最令人不快的节目评估分级制。一方面,受众即将接过这种大量的创造行为;另一方面,郁郁不乐的偷窥者站在一旁很快就读完这些受众评估数据。比如,每周62个国家3.5 亿人看《宝藏》。还有比这更加令人沮丧的情景吗?实际上,这是一部很糟糕的电视连续剧。几个星期之前,非洲内罗毕有一个小孩子在城里游荡。警察问他在城里干什么,他回答说,他来自乡下,是孤儿。警察又问:“那你来干什么?”他回答说:“我在寻找卡特赖特先生。我想他可以帮助我。”我也敢肯定,卡特赖特先生会帮助他。
    对非洲、印度尼西亚或中国这样的国家来说,《宝藏》一定是一种非常奇怪的景象,一定像遥远世界的科幻片。对从未经历过19世纪那种社会的国家来说,它就是这样的科幻形象。还需要顺便指出的是,这样的印象也符合我们西海岸人心目中的形象。加利福尼亚州没有经历过19世纪那种社会。在19世纪,人们竭尽全力向外部世界开拓。19世纪的加利福尼亚州没有工厂、没有城市、没有产业生活。结果,由于没有19世纪的经验,我们的西海岸从18世纪跳进了20世纪,这使它处在非常有利的地位。这就是说,如果你跳过一两个世纪而进入一个新世纪,遇到新情况,你绝不会受到旧情况的约束。你的一举一动都会很自如,很有力量,你胜过那些经历过那整个过程的人。
    经历过19世纪的人遭遇到人类历史上最令人麻木的、分割肢解的、条块组织化的、分类归档的生活。因此,像青蛙一样跳过19世纪的人可能还保存着幻想丰富的生活。经历了19世纪的人受到了可怕的肢解,因为分割、条块组织和分类归档的力量实在是太强大了。
    加拿大处在一个独特的位置。除了19世纪的经验之外,加拿大没有其他的经验,加拿大就是19世纪发明出来的。美国却是在18世纪发明出来的。阿德莱·斯蒂文森说过:“哥伦布是不是走得太远了?”不是吗?这种蛙跳式的前进具有意味深长的特征。目前,实际上有许多国家正在从公元前1万年的史前时代跳进后历史时代。单单从物质层面上来看,它们跳过几千年的西方历史会产生什么后果呢?谁也不知道,还没有人想过。
    让我们回头看一看复印书的奇观。复印术使受众成为行为者、出版者和作者,除了适合复印技术外,这个特征还适用于大量的电气技术。这种前景使我们日益需要对付新问题的新工具。这种前景有一种表述:开天辟地第一次,课堂和校园之外的信息和数据始终超过了课堂上和校园里的信息和数据。周围环境中的信息水平大大超过了课堂里的数据和信息。这并不是最近才兴起的现象。它发生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你知道那些吓唬人的统计数字,到1980年,科学家的人数将要超过普通人的数字,科学家的人数会越来越多。因此,在信息比例颠倒过来的未来世界里,教育的前途会是什么样子呢?在人类历史上,课堂里的信息总是比外面多。在这个蔚为壮观的逆转之中,学校的任务似乎也可能逆转,学校的任务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发现知识。教育机构的任务是培训儿童对环境的感知能力,而不仅仅是把环境里的知识刻印在儿童的脑子里。
    ……
展开
目录
原序
前言
第1章 电子革命:新媒介的革命影响
第2章 通俗文化/大众文化:美国的视角
技术、媒介与文化
传播革命
第3章 控制论与人类文化
第4章 电子时代人类的未来
第5章 媒介即是按摩
第6章 预见互联网的传播
第7章 马夫里特讲座
作为边疆的加拿大
走向无所不包的意识
第8章 福德姆大学:第一次讲演
第9章 开脑术
第10章 作为神奇新形式电视新闻
第11章 书籍的未来
第12章 工作伦理的终结
第13章 作为电气时代生存手段的艺术
第14章 在光速之下生活
第15章 电视最擅长做什么
第16章 作为辩论媒介的电视
第17章 作为寻求身份认同的暴力
第18章 人与媒介
后记
索引
译后记
作者介绍
译者介绍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