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下一代媒体:来自清华园的思想交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06521321
  • 作      者:
    李希光, 孙静惟主编
  • 出 版 社 :
    南方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2
收藏
编辑推荐
    这套丛书的出版能推动新闻传播学界加紧培养急需的专业人才,而不是只会背诵僵化的教条和概念,即李希光教授所说的“功能性文盲”。人才是新闻改革的基础和最重要的实质内容。港大希望和清华大学及内地的新闻学者专家协力,在不远的将来培养出一批能在国际主流媒体占据一席之地的知名记者、国际视野与实际经验兼备的美国通和国际通。他们还要有批判精神,及在各种媒体上操作自如的专业水平。在致力于推动新闻事业的改革之际,我们也要注重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和培养,充分发挥新闻和舆论监督在社会发展与现代化中的作用。
展开
作者简介
    李希光,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台办媒体专家组成员、国务院台办研究中主特约研究员、国务院新闻办咨询专家组成员、香港大学客座教授、四川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新闻界》副主编,《中国表年报》特聘专家、中国记协特邀理事、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网络媒体委员会主任。曾任:新华社高级记者。哈佛大学新闻政治与公共政策中心研究员、《华盛顿邮报》客座记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青年学者”、萨尔斯堡美国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展开
内容介绍
    新媒体与新新闻——美国《科学》杂志主编艾利斯·鲁宾斯坦演讲对话录、分众时代的传媒、——“阳光文化”主席杨澜演讲对话录、好莱坞电影时代的终结——北卡莱罗纳大学罗伯特·爱伦教授演讲对话录等。<br>    本书是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通过细致的个案分析和综合分析,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地研究问题的成果。希望本书的出版能推动新闻媒体传播和学界加紧掊养急需的专业人才,而不是只会背诵僵化的教条和概念,即李希光教授所说的“功能性文盲”。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新媒体与新新闻——美国《科学》杂志主编艾利斯·鲁宾斯坦演讲对话录<br>    1999年11月5日,美国《科学》杂志主编艾利斯·鲁宾斯坦(Ellis Rubinstein)应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邀请,在清华园作了题为《新媒体对我们这个星球和社会意味着什么》的报告,并在现场配以大屏幕电脑演示。<br>    鲁宾斯坦曾采编过产生全球影响的科学和工程领域的重大科学新闻报道。他连续三届荣获美国期刊奖(相当于期刊领域的普利策奖)。作为在世界上有广泛影响的《科学》杂志的主编,鲁宾斯坦把这份传统的印刷媒体改造成了交互式的电子信息媒体。作为这份杂志的主编,他的主要职责是监督每周的新闻报道、协调杂志的国际合作和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的万维网事业。他组织指挥了一系列调查性报道,其中包括首次报道美国第一例艾滋病。<br>    在担任《科学》主编之前,鲁宾斯坦曾任《科学家》杂志主编、  《新闻周刊》高级记者。在《新闻周刊》,他指挥报道了《伊朗门事件》、《人类走出非》等著名封面文章。在到《新闻周刊》之前,他先后担任过《自然历史》、《科学86》和《国际电器工程师》三家杂志的总编辑。在《光谱》杂志工作时,由于对三里岛核泄漏事件的揭露性报道,他首次赢得了全国期刊奖。他的另外两项获奖作品,都是探索科学技术对战争与和平的影响的专著。<br>    鲁宾斯坦:4年前第一次来中国(1995年的国庆节),我第一个参观的地方便是清华大学。当时来的目的是要寻找中国合作伙伴,怎样使中国有更多的科学家读到《科学》杂志。<br>    在过去4年中,我10次来中国访问,每次都留下了愉快的印象,因为这常常使我想起我年轻的时候,那时美国有很多年轻人,非常热情,向往未来,现在的中国就是这样,热衷于变革。<br>    今天我浅略地讲一讲新媒体对社会生活尤其是对新闻工作带来的影响。主要讲三部分,一是新媒体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二是新媒体给《科学》杂志带来的变化,三是新媒体给新闻界带来的利与弊。
展开
目录
总序<br>上编  跨媒体传播<br>第一章  新媒体与新新闻——美国《科学》杂志主编艾利斯·鲁宾斯坦演讲对话录<br>一、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br>二、新媒体给《科学》带来的变化<br>三、新媒体给新闻界带来的利与弊<br>四、新媒体的守门人<br>第二章  分众时代的传媒——“阳光文化”主席杨澜演讲对话录<br>一、分众时代的主题节目<br>二、分众时代的观众需求<br>三、主题节目的优势<br>四、寻找中国的文化<br>五、跨媒体策略:乌龟背兔子<br>六、电视与网站互相弥补<br>第三章  好莱坞电影时代的终结——北卡莱罗纳大学罗伯特·爱伦教授演讲对话录<br>一、人口统计学与好莱坞电影<br>二、技术革新与好莱坞电影<br>三、“核心家庭”的瓦解与好莱坞电影<br>四、好莱坞电影的全球化<br>第四章  来自硅谷的声音——美国网络新闻学创始人丹·吉尔摩清华演讲对话录<br>一、互联网改变受众阅读新闻的习惯<br>二、记者采集新闻方式的变化<br>三、硅谷的科技记者<br>第五章  互动电视:趋势还是神话?——美国国家电视艺术科学院国际委员会主席乔治·勒克乐演讲对话录<br>一、最早报道互联网的新闻记者<br>二、电视和计算机终将合为一体<br>三、什么是互动电视<br>四、推广互动电视<br>第六章  从新闻学视角看互动电视——北京电视台《互联生活》采访李希光实录<br>一、用遥控器上网<br>二、互动电视离国人有多远?<br>三、展望互动电视<br>第七章  明天报纸什么模样?——李希光与台湾《明日报》发行人王健壮对谈录<br>一、网络报与传统报纸有何区别<br>二、网络报的优势和前景<br>三、如何确保网络报信息真实准确<br>四、如何应对网络报的挑战<br>五、网络报怎样吸引网络读者<br>六、怎样保证新闻的公正、客观<br>七、谁来监督网络媒体<br>八、网络报会改变人际交往吗?<br>第八章  未来传媒谁主沉浮——中国主流媒体网站负责人对话录<br>一、新旧媒体各有特色<br>二、新旧媒体的联姻<br>三、旧媒体的战略调整<br>四、旧媒体的生存之道<br>五、旧媒体如何办网站<br>第九章  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清华现代传媒圆桌会之一<br>一、“这一次中国没有迟到”<br>二、全面看待新媒体<br>三、网站和传统媒体<br>四、网络建设是国家安全建设的一部分<br>五、传统新闻教育面临网络挑战<br>六、“修长城还是破长城”<br>第十章  新旧媒体的交锋——清华现代传媒圆桌会之二<br>第十一章  网络媒体能否成为未来传播的主流媒体——清华现代传媒圆桌会之三<br>下编  下一代记者<br>第十二章  采访!采访!核实!核实!——美国斯坦福大学传播学院吴惠连教授演讲对话录<br>第十三章  优秀的电视主持人首先是位老辣的记者——CNN主持人韩玉花演讲对话录<br>第十四章  采写无法报道的故事——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普利策奖评委盖·特立斯演讲对话录<br>第十五章  全球化时代的财经报道——英国《金融时报》首席记者詹姆斯·金奇演讲对话录<br>第十六章  下一代媒体与下一代新闻教育——与哈佛大学政治研究所创始人乔纳森·摩尔大使圆桌对话录<br>第十七章  谁是下一代记者——李希光、司久岳千龙网“新闻沙龙”对谈录<br>第十八章  另类新闻课堂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